一、工作目標
全省數字經濟總量增幅超過11%,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7%;工業企業關鍵業務環節全面數字化率達到67%,信息技術產業營收突破1.4萬億元;累計建成1500個左右的智慧社區,智慧社區覆蓋率超過20%;建成并開通5G基站16萬個,千兆光網家庭覆蓋率達到70%,智能網聯公共充電樁突破6萬個;機關辦公基本實現“網上辦、掌上辦”,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可網辦率達到98%以上、可全程網辦率達到85%以上。
二、主要任務
(一)推進治理方式數字變革。
1. 增強機關運行效能。完成“
山東通”平臺升級改造,建成功能完備、應用集成的全省統一辦公平臺,全面支撐機關辦文、辦會、辦事“網上辦、掌上辦”,拓展“一人一號”,實現行政事業人員全覆蓋,各級黨政機關非涉密自建系統與“山東通”應接盡接,實現全省一個平臺辦公。升級全省通用辦公OA系統,實現公文全流程、各級黨政機關會議“無紙化”,督查事項全流程網上辦理。在機關黨建、組織人事、財務管理、機關事務、檔案管理等綜合辦公領域,建設全省一體化業務信息系統。加快各級各部門推進核心業務數字化,按照最小顆粒度原則,對機關業務事項全面梳理,推動實現事項、流程、數據規范化和標準化,70%以上核心業務具備信息化支撐。(牽頭單位: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省大數據局、省委組織部、省委省直機關工委、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機關事務局、省檔案館)
2. 增強政務服務效能。升級省市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強化桌面端、移動端、窗口端、自助端等多渠道事項、服務和數據同源建設,提升線上線下融合服務能力。推動高質量“一網通辦”,深化“雙全雙百”工程,推進事項標準化、流程標準化,推動相關高頻事項向統一業務中臺遷移運行,實現統一收件、統一辦理、統一評價。迭代優化“愛山東”移動政務服務平臺服務能力,各級部門已建移動政務服務平臺及服務應用(含小程序、服務號)全部整合至“愛山東”移動政務服務平臺運行,打造移動政務服務“總平臺”,原有服務渠道逐步關停。開展“無證明之省”建設專項行動,健全完善全省一體化電子證照證明服務體系,群眾和企業經常使用的前100項證照證明基本實現電子化,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前50項電子證照證明在政務服務和社會生活場景中全面應用。(牽頭單位:省政府辦公廳、省大數據局)
3. 增強監管執法效能。強化行政執法線上監督,完善全省行政處罰與行政強制權力網絡運行系統,實現對執法過程和效能的線上監督。加快“智慧生態黃河”建設,形成黃河流域山東段生態治理“一張圖”。依托省“互聯網+監管”系統,加快實現安全生產風險智能識別和自動預警。優化省“雙隨機、一公開”平臺功能,提升對市場主體的精準監管能力。深化“金安工程”,全面監測
金融市場、輿情信息,分級預警智能研判,及時推送金融風險信息。(牽頭單位:省政府辦公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司法廳、省市場監管局、省大數據局、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生態環境廳、省應急廳)
4. 增強宏觀決策效能。健全大數據輔助決策機制,建成“一網統攬”綜合慧治平臺。升級“燈塔-黨建在線”網絡平臺,建設紀檢監察監督平臺,打造全省干部數據中心,完善全省統戰信息化資源體系。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海洋強省等重點領域試點打造數字化多跨綜合應用。深化財政大數據應用,加快推進“互聯網+統計”,創新及推廣數字化審計方式。(牽頭單位:省大數據局、省財政廳、省審計廳、省統計局、省委組織部、省紀委監委機關、省委統戰部、省發展改革委、省海洋局)
(二)推進生產方式數字變革。
5. 加力突破“工業互聯網”。高水平建設山東半島工業互聯網示范區,做大做強“雙跨”平臺,新培育省級行業平臺50家左右。深入開展“云行齊魯 工賦山東”行動,打造工業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工業大數據省級區域中心和行業中心5個左右。加快“5G+工業互聯網”建設應用,培育10家以上工業互聯網園區,對綜合指標排名前5位的,給予最高500萬元獎補。(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
6. 加快產業數字賦能。培育100家以上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應用創新示范企業,推動28個國家級產業示范園區、84個化工園區、10條重點產業鏈、20個先進制造業集群賦能改造。新建設認證100個智慧
農業基地、16個智能牧場。研究出臺推動數字貿易創新發展實施意見,加快建設智能倉儲系統和智能物流體系,開展省級跨境
電商主體培育工程。(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畜牧局)
7. 加速數字產業發展。啟動建設大數據創新發展中心,加快建設數據要素創新創業共同體,培育30個以上大數據發展創新實驗室。開展數字經濟園區培育行動,篩選優勢突出的省級數字經濟園區,擇優給予每個最高200萬元獎補。做大做強一批智能傳感器設計、制造、封測和系統集成龍頭骨干企業,智能傳感器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00億元。高標準認定建設5家以上集聚程度較高、創新能力突出、配套設施完善的省級軟件名園,全省軟件業實現營業收入超過8500億元,信息技術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突破5500億元。(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大數據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科技廳)
(三)推進生活方式數字變革。
8. 提速建設新型智慧城市。圍繞“優政、惠民、興業、強基”,在教育、醫療、就業、社保、醫保、文旅、體育、養老、救助、出行等方面,建立完善細分領域省級地方標準,推動加快市級地方標準建設。聚焦增強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加大惠民基礎設施建設和成熟場景推廣力度。16個設區的市年內全部建成感知設施統籌、數據統管、平臺統一、系統集成和應用多樣的“城市大腦”。開展市民體驗工程建設,遴選打造一批省內新型智慧城市科普展示中心。舉辦第二屆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全國峰會,開展“1+N”系列活動,提升智慧城市峰會影響力。年內80%以上的設區的市和30%以上的縣(市、區)達到《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指標》四星級以上。(牽頭單位:省大數據局;配合單位:省教育廳、省公安廳、省民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衛生健康委、省市場監管局、省體育局、省醫保局)
9. 全面打造智慧社區。推動各市縣統建部署智慧社區管理平臺,加快智慧安防小區、綠色智慧住區、數字家庭建設,年內推動一批智慧社區配套智能公共設施。在文化教育、養老服務、創業服務、產業發展、綠色
低碳、黨建特色等方面,推動新建1200個左右的智慧社區,智慧社區覆蓋率超過20%。推進國家和省級數字鄉村試點,推動千兆光網、5G網絡和
物聯網向有需求的農村地區延伸,行政村5G網絡通達率達到40%以上,農村家庭基本具備百兆以上接入能力。(牽頭單位:省大數據局、省公安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民政廳、省委網信辦、省通信管理局)
10. 優化智慧教育服務。推動“上學一件事”服務場景集成辦理,全面實現義務教育入學信息精準推送,入學報名“掌上辦”。推動智慧教育評測和信息化領導力提升,創建不少于20個示范區和30個示范高校。推動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2022年全省數字校園覆蓋率達到98%。(牽頭單位:省教育廳)
11. 優化智慧醫療服務。積極推進出生醫學證明、兒童預防接種、戶口登記、醫保參保、社保卡申領、生育保險報銷等“出生一件事”服務場景集成辦理。加快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全面實施分時段預約診療,積極推廣電子健康卡在預約掛號、就診、檢驗檢查、支付、取藥、取報告等就醫服務全流程應用,大力推進診間結算、床旁結算。推動互聯網醫院建設,提供在線問診、網上配藥等服務,三級綜合醫院全部實現檢驗結果線上查詢。推出“山東省中醫藥特色服務電子地圖”,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全部開展“中藥代煎配送到家”服務。建設“互聯網+醫保”綜合監管平臺,積極推進醫保電子憑證在購藥支付等醫療保障服務全流程應用。(牽頭單位:省衛生健康委、省公安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醫保局)
12. 優化智慧養老服務。創新“互聯網+養老”等智慧養老模式,提供智慧化、個性化、多樣化、便利化養老服務。支持發展智慧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匯聚線上線下資源,精準對接需求和供給,為老年人提供“菜單式”就近便捷養老服務,逐步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加強醫養結合信息化建設,提高醫養結合機構的智慧化服務水平。(牽頭單位:省民政廳、省衛生健康委)
13. 優化智慧出行服務。全面推行無感化、電子化高速收費,打造跨方式、跨區域全程電子化客運服務體系。構建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輸裝備感知體系,加快城市交通信號燈、電子標識等智能升級,應用綠波帶、交通誘導屏等智能管控方式,提升通行效率。整合城市停車資源,開發智慧停車應用,實現資源統籌利用和信息精準推送,建設“全城一個停車場”。(牽頭單位: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四)強化數字變革基礎支撐。
14. 實施數字政府強基工程。推動“全省一朵云2.0”建設,全面提升云服務層級。推動全省政務網絡“一網多平面”升級,加快構建全域覆蓋、多業務融合的統一政務網絡。加強公共視頻監控資源統籌管理,開展視慧融合大腦工程。優化升級省一體化大數據平臺,全面建成覆蓋全省各級、各部門“1+16+N”的全省一體化大數據平臺。完善全省數據資源體系,推動政務服務、社會治理等高頻需求數據“即產生、即匯聚”,供水、供氣、供熱等公共數據實現按需匯聚。加強安全防護能力建設,建立全省政務領域網絡安全態勢感知體系,建成政務云密碼服務支撐平臺體系。(牽頭單位:省大數據局、省委網信辦、省公安廳)
15. 提升“雙千兆”網絡覆蓋能力。實施5G和固定網絡“雙千兆”工程,年內全省新建并開通5G基站6萬個,10G PON及以上端口數超過40萬個,新建設2個以上“千兆城市”。優化提升濟青雙核心骨干網網絡架構,建成
濟南、
青島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推動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落戶山東。(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通信管理局)
16. 實施數據中心增量提質行動。年內打造20個省級新型大中型數據中心、60個省級新型邊緣數據中心。2022年,全省在用標準機架數突破25萬個,全國排名前移3名左右。推動數據中心綠色低碳發展,鼓勵使用核能、風能、太陽能等清潔
能源,提升數據中心綠色電能使用水平。(牽頭單位:省大數據局)
17. 加快物聯網終端部署。全面推進物聯網終端部署和應用場景打造,打造一批NB-IoT(窄帶物聯網)百萬級連接規模應用場景,2022年,物聯網終端總數達到1.5億個。加快視頻終端智能化改造部署,2022年,前端感知設備智能化占比不低于50%,重點公共區域前端感知設備覆蓋率及聯網率均達85%。加快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累計建設20個以上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加快物聯網IPv6改造,年內獲得IPv6地址的固定終端占比力爭超過50%。(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通信管理局、省公安廳、省委政法委、省大數據局)
18. 推進融合基礎設施升級。持續推動智慧高速公路項目建設,加快推進交通強國-智慧港口建設試點,同步推動小清河復航與航道數字化工程,提升濟南機場無紙化一證通關、登機智能引導、機場智能運營等服務水平。加快建設天空地一體化水利感知網,完善部署雨量、水位、流量等智能檢測設施,全面提升全省小型水庫雨水工情自動監測水平。優化完善山東省電網智能化服務平臺,持續推進電網智能巡檢技術應用,實現500千伏及以上輸電通道可視化和220千伏及以上線路無人巡檢作業全覆蓋。2022年,新建智能網聯公共充電樁1萬個以上。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00個以上,推動油氣管道智能化試點建設。(牽頭單位: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能源局)
三、推進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數字強省建設領導小組統籌推進數字變革創新工作,各市、各省直部門建立“一把手”牽頭的工作推進機制。省大數據局充分發揮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用,完善督導檢查、評估評價等工作機制,督促落實領導小組工作部署和決定事項,以工程化方式推動任務落實。(牽頭單位:省大數據局)
(二)加強宣傳培訓。舉辦大數據創新應用宣傳月活動,提高全社會知曉度和參與度,營造全民主動參與、共建共享數字強省建設的良好氛圍。繼續深入實施萬名黨政干部、萬名企業家數字化培訓工程,推動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進一步優化完善大數據工程專業職稱考試和評審工作,強化大數據人才隊伍支撐。(牽頭單位:省大數據局、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三)塑強保障體系。完善數字山東建設標準體系,推動電子印章、公共視頻資源管理領域地方立法工作。組建數字強省建設專家委員會,建立健全重大決策事項專家咨詢機制。完善財政投入機制,將數字強省建設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統籌各級相關專項資金做好經費保障。(牽頭單位:省大數據局、省財政廳、省司法廳)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