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目標
(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材料,推廣一批標志性創新成果與典型應用,形成一批先進的自主核心技術。重點新材料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5%以上。2022年年底前,新材料領域高新技術企業新增300家左右,累計達到約2600家。(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
(二)特色集群日益壯大。2022年,全省布局建成10個左右百億級產業集群,2-3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千億級產業集群,推動全省形成一批區位優勢突出、產業特色鮮明的新材料產業聚集帶,培育提升20個以上集群領軍企業。(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
二、主要任務
(一)深化實施產業鏈“鏈長制”工作機制。
1. 健全完善省市縣一體化推進模式。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加強溝通協調、強化調度管理,推動形成省級統籌協調、市級跟進指導、縣級深入落實的協同工作格局,凝聚強大工作合力。(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2. 精準繪制產業鏈圖譜。聚焦新材料重點產業鏈,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動態更新完善“1張圖譜”和“N張清單”,精細化、精準化掛圖作戰,強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加快實現重大突破。(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3. 開展“專精特新”企業融鏈固鏈行動。精準組織對標學習、現場調研等交流活動,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合作,促進關鍵技術協同攻關和重點產品配套適用,帶動全鏈條優化提升。(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二)推動實施一批重大項目。
4. 大力推動重大項目建設。落實“要素跟著項目走”保障機制,加快推動
山東國瓷年產15000噸車規級MLCC用電子陶瓷材料等50個省重大項目、聯泓化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醋酸乙烯聯合裝置等109個省優選項目、美瑞新材料年產20萬噸彈性體等39個省“雙招雙引”重點簽約項目建設,確保2022年完成投資500億元。(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
5. 持續抓好項目策劃儲備。以補鏈延鏈強鏈為導向,深入新材料重點企業、重點地區謀劃對接,挖掘、儲備一批補鏈延鏈強鏈的大項目、好項目。廣泛協調投資機構、科研院所、高端智庫等資源,強化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對接匹配,加快推動項目落地啟動。(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6. 推動數字化賦能增效。深化互聯網、大數據、
人工智能與新材料產業融合發展,支持企業利用工業互聯網、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鼓勵新材料重點企業、數字化服務商、第三方機構等聯合打造專業化、特色化工業互聯網平臺,征集發布一批“工賦山東”場景需求。大力推動企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推動實施一批新材料智能化技改項目,創建一批國家、省級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三)培育壯大產業集群和領軍企業。
7. 加快培育產業集群。聚焦打造具有國際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集群,堅持梯次發展、協同發展原則,加快淄博、
煙臺等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強優勢、濱州高端鋁材等“雁陣形”產業集群拓規模、泰安綠色建筑材料等特色產業集群出精品,2022年再培育建設一批產業集群,打造大中小集群優勢互補、協同融合發展新格局。(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
8. 塑優培強龍頭企業。依托省新材料領軍企業庫入庫企業,針對性加強指導支持和漸進提升,打造一批以創新引領驅動、行業領軍先導、高端人才集聚為特征的領航型企業。重點抓好圣泉集團、路德新材料、宏橋新材料等22個“雁陣形”集群領軍企業發展,2022年營業收入達到5300億元。用好省級支持高質量發展獎勵資金,遴選不超過10家經濟效益好、創新能力強的重點新材料企業予以支持。(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單位:省財政廳)
(四)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9. 持續完善創新體系。加快圍繞新材料重點細分領域,培育建設一批省技術創新中心、省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平臺,探索建設具有山東省特色的主干材料體系。深入實施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行動,推動新材料領域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實現“量質”雙升。(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10. 加快關鍵技術突破。發揮好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產學研深度融合工作機制,協同推進新材料創新發展。瞄準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領域持續發力,通過省重點研發計劃加大研發部署力度。跟進抓好萬豐鎂業高導熱鎂合金材料等25個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產業攻關項目實施,加快解決關鍵共性問題。(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
11. 實施新材料創新應用示范工程。遴選發布30個以上創新發展典型案例和創新成果,引導新材料企業加快自主創新、協同創新和科創平臺建設。舉辦第三屆山東省新材料產業化成果對接會,組織一批新材料領域最新科技成果集中簽約,加快轉化落地。(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五)強化要素保障支撐能力。
12. 大力推動產融結合。積極對接國家和省級新材料基金,用好“齊魯企舞”路演基地,全年組織舉辦4場以上新材料領域投融資對接活動。鼓勵采用股權投資、技改貼息、保險補償等方式,精準支持一批新材料優質企業和項目。(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單位:省財政廳)
13. 加大人才引育力度。發揮省留學人員協會等社會組織作用,向海外積極推介重點企業人才需求,創新開展“海聚山東”新材料產業企業專場線上招聘活動,暢通用人企業海外聯系渠道,為用人單位引進海外急需緊缺人才提供服務。建設一批新材料領域公共實訓基地,深化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大力推行特級技師評聘。積極征集新材料產業新職業信息,加快開發職業技能標準和評價規范,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建設一批具有行業前瞻性、體現地方特色產業、適應新舊動能轉換需求的職業,著力培養一批高技能人才隊伍。積極鼓勵新材料相關單位申報工信部高層次海外人才工程、山東省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以及重點產業鏈尖端人才獎勵等,2022年爭取支持名額5個以上。(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科技廳)
14. 創新開展培訓競賽活動。組織舉辦山東省首屆新材料產業創新訓練營、第二屆新材料產業智能制造大賽、第三屆新材料產業創新創業大賽,遴選20個以上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的獲獎項目,助力培育一批高水平、高層次、高素質的創業團隊和具有核心創新能力的高成長性企業。(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六)加快重點產品推廣應用。
15. 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持續實施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政策,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財政資金支持,通過企業投保、財政補貼的方式,推動企業開拓初期市場,形成良性循環的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體系。(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單位:省財政廳)
16. 推廣示范一批重點產品。及時跟進掌握重點新材料產品推廣和供應情況,更新修訂2022年度《山東省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范指導目錄》,發布推廣200種技術先進、應用高端的新材料產品。(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17. 積極開展對接交流活動。組織重點企業參加第六屆中國國際新材料產業博覽會、“山東制造”自主品牌推介等展覽活動,推介一批重點新材料企業和產品,進一步擴大山東省新材料產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七)持續提升質量品牌水平。
18. 強化品牌高端化培育。引導企業增強品牌意識,鼓勵支持新材料企業申報制造業高端品牌培育企業。充分利用“好品山東”等各類展覽展示平臺、
電子商務平臺等渠道,加大品牌推介力度,擴大市場占有率,以質量品牌助力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支持新材料重點企業對標國際標桿,樹立一批質量標桿和品牌,引領企業品牌高端化。(牽頭單位:省市場監管局;配合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
19. 加大認證推廣力度。積極推動國家新材料認證制度落地實施,組織開展認證制度宣傳推廣和培訓教育活動,指導企業利用認證手段提高企業管理和產品質量水平。推動新材料領域開展“泰山品質”認證,實施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及綠色產品認證,提升新材料企業質量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牽頭單位:省市場監管局;配合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20. 提升標準化和計量檢測水平。深入落實國家新材料標準領航行動計劃,積極推動山東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上升為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提高新材料領域“山東標準”水平。進一步提升關鍵材料的檢驗檢測能力,加強新材料領域計量測試中心建設,不斷提高新材料檢驗檢測機構的技術和水平。(牽頭單位:省市場監管局;配合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三、推進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進一步發揮新材料產業專班牽頭抓總作用,持續完善“6個1”推進體系,突出主責主業,強化主動服務、強化綜合協調、強化督促指導,狠抓重點任務落實,及時協調解決產業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用好用實各部門政策資源,促進產業鏈、資金鏈、創新鏈、人才鏈有效對接,統籌推動全省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市場監管局)
(二)加強政策激勵。鼓勵通過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等措施促進國產新材料應用。統籌國家和省級首批次新材料保險補償政策,積極支持企業創新產品推廣應用。鼓勵新材料相關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落實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充分發揮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基金的引導和撬動作用,吸引社會資本、
金融機構共同支持新材料產業發展。(牽頭單位:省財政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
(三)加強專家智庫建設。進一步發揮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作用,鼓勵協會、
聯盟等社會組織加強能力建設,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通過委托開展工作、政府購買服務、協助搭建平臺等方式,加大對協會、聯盟的支持力度。完善專家智庫建設,調整充實組成人員,為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高水平決策參考,為企業提供高質量咨詢服務。(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單位:省科技廳、省財政廳)
(四)加強宣傳引導。圍繞新材料領域重大項目建設、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引育、創新平臺建設、產融合作等方面,充分調動省內外各類媒體資源,及時總結先進經驗進行宣傳報道,樹立典型標桿,形成一批先進經驗向全省、全國推廣。(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