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目標
(一)產業規模“穩中變強”。2022年,全省高端裝備產業規模持續壯大,力爭營業收入達到1.2萬億元,同比增長9%以上,占裝備制造業比重達到50%,建成全國重要的高端裝備制造基地,成為推動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實現全面突破的重要支撐和強大動力。(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
(二)產業創新“穩中漸升”。2022年,高端裝備企業研發投入不斷加大,企業技術研發投入占比3%左右,重點骨干企業技術研發投入占比3.5%左右,新增高端裝備領域高新技術企業400家左右。(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
(三)產業生態“穩中求優”。構建“領航型”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協同發展的企業體系,培育1家營業收入五千億級企業,20家左右百億級企業。不斷壯大產業集群規模,在全省打造10個左右百億級“雁陣形”產業集群。(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
二、主要任務
(一)實施企業培育梯度化工程,提升企業競爭力和影響力。
1. 做強“領航型”企業。圍繞高端裝備7大產業鏈,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具有生態主導力的產業鏈“領航型”企業,加快縱向延伸、橫向聯合,構建“領航+核心”協作融合的
供應鏈聯盟,貫通產業鏈條和創新鏈,構建新型產業生態圈。2022年,產業鏈“領航型”企業營業收入6000億元左右。(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2. 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初創企業的政策支持,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培育創新能力突出、成長潛力高的優質中小企業,在產業鏈重點節點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3. 打響“
山東裝備”品牌。以企業為打造品牌的核心主體,發揮山東省省長質量獎示范引領作用,強化企業產品質量控制,通過優質產品和服務提升企業品牌。鼓勵推廣企業自有知識產權技術標準,通過主導國家、地方標準的制訂,鞏固企業在行業中的品牌地位。到2022年年底,打造30個以上在全國具有知名度的高端裝備品牌。(牽頭單位:省市場監管局;配合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二)實施產業鏈現代化工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4. 系統謀劃產業鏈供應鏈發展。在汽車、工程機械、農機裝備、數控機床、海工裝備、軌道交通、氫燃料電池7大領域,實行“鏈長制”工作機制,重點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動態調整“1張圖譜+N張清單”,支持“鏈主”企業牽頭組建或融入2個以上國內產業鏈聯盟。支持省內重點企業與產業供應鏈上下游企業聯合開展深度合作,打通“設備—原材料—零部件—整機”產業鏈條。(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5. 做強做精產業鏈優勢產品。依托濰柴、中國重汽、濰柴雷沃、山東臨工、
濟南二機床、中集來福士等12個鏈主企業,在發動機、重卡、大馬力拖拉機、液壓挖掘機、高端數控機床、半潛式平臺等“拳頭”產品上進行更新迭代,2022年,研發10種以上高端產品,不斷擴大市場占有率。(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
農業農村廳)
6. 補齊突破產業鏈薄弱環節。通過以龍頭企業主體、上下游企業協作、科研機構配合、協會組織協調、
金融機構保障的方式,進行多方聯合,重點聚焦汽車芯片、液壓件、機床功能部件、船用發動機等產業鏈關鍵環節開展協同創新、精準攻關,研制突破5種以上新技術和產品,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升級。(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
7. 常態化開展重點產業鏈“專精特新”企業融鏈固鏈行動等活動。開展3次以上企業融鏈固鏈行動,推動企業卡位入鏈,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依托各產業鏈聯盟秘書處,聯合高端裝備產業協會、山東省機械設計研究院等機構協會,對產業鏈內企業進行實地走訪,征集關鍵共性技術需求、高層次技術專家需求、高校科研機構對接需求、實訓需求等各類需求100項以上,全力服務產業鏈發展。(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三)實施產業布局優勢化工程,完善高質量發展區域布局。
8. 建設高端裝備產業基地園區。根據全省產業現狀,著力培育濟南、
青島、
煙臺三大核心區,打造集聚膠濟和京滬鐵路的產業帶,輻射帶動濰坊、淄博等周邊市做強優勢產業,加快建設山東重工(濟南萊蕪)百萬輛整機整車綠色智造產城園、濟南軌道交通裝備智造產業園等5個重點園區,建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集聚發展的產業基地。(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
9. 建設特色優勢領域產業集群。圍繞山東省在汽車、工程機械、軌道交通、海工裝備等領域的優勢,到2022年,培育25個以上產業集群領軍企業、17個以上高端裝備“雁陣形”產業集群。爭創動力裝備、數控機床、農機裝備3個高端裝備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產業布局。(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
(四)實施創新能力專業化工程,打造協同創新體系。
10. 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圍繞解決“卡脖子”技術和國產化替代工作,加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2022年,面向高端裝備制造業領域,組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充分發揮“氫進萬家”等已啟動實施的科技示范工程引領支撐作用,圍繞地方優勢產業適時再啟動“技術攻關+產業化應用”科技示范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牽引性、支柱性的重大產品和裝備。(牽頭單位:省科技廳)
11. 強化創新載體建設。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設研發中心、檢測中心、中試基地等企業研發機構。2022年,積極爭創高端裝備領域的國家級平臺載體,新培育1-2家裝備類省技術創新中心和3家以上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省科技廳)
(五)實施新產品應用市場化工程,推動高端裝備產品試點示范。
12. 加大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應用力度。2022年,發布首臺(套)產品應用推廣指導目錄,引導企業開展產品攻關。圍繞安全應急設備、科學儀器、醫療裝備等國家和省導向性領域,培育認定200種以上首臺(套)技術裝備和關鍵核心零部件。實施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新產品保險補償機制,對符合條件的產品推行國企采購制度,提高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省國資委)
13. 加大新
能源汽車推廣力度。繼續深入落實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會同各有關部門組織企業積極申報新能源汽車補助資金,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力度,助力大氣污染治理。(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
14. 加大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支持力度。分年度研究確定全省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和加氫站建設任務目標,落實省級獎勵資金政策,指導各市積極推廣應用氫燃料電池汽車,加快構筑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競爭優勢,搶占氫能產業發展制高點。(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
15. 加大試點示范工作開展力度。指導支持濟南市作為國家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第二批試點城市,淄博市作為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第二批試點城市全面開展試點工作,為全國、全省汽車產業發展新模式、新產品,探索積累新鮮經驗,為全省汽車升級換代、市場繁榮打下良好基礎。(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六)實施產業項目高端化工程,帶動產業高質高速發展。
16. 承擔建設國家重大項目。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立足產業發展實際和發展優勢,主動對接、主動參與、主動承接國家重點項目,重點推薦一批技術先進、產業需求大、帶動作用強的項目爭取國家政策支持。2022年,承接建設國家高端裝備重大項目4個以上。(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
17. 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產業攻關項目。加大高端裝備產業科研攻關力度,以產業攻關帶動科技成果工程化,加快推動新技術轉換為生產力。2022年,重點抓好冰輪環境的氫液化裝備關鍵技術與產業化等26個高端裝備新舊動能轉換重大產業攻關項目實施,生產一批具備較強競爭力的新產品。(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
18. 積極推動省級重點項目建設。以重點項目為抓手,帶動產業發展,加快推動79個重大項目、137個優選項目、38個“雙招雙引”項目建設。2022年,完成投資400億元。(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
19. 籌劃布局高端裝備新項目。重點圍繞高端裝備7條產業鏈,立足各市發展實際,開展實地調研,與各行業龍頭企業進行深度對接,遵循國家產業定位,積極對接國家相關部門,共同謀劃一批好項目、大項目。建立謀劃儲備項目庫,聯合企業、科研院所、智庫、協會共同聚集優質資源,推動項目盡快落地實施。(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
(七)實施數字賦能智能化工程,推動裝備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
20. 提升智能制造裝備供給能力。圍繞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智能傳感與控制、智能檢測與裝配、智能物流與倉儲等重點領域,每年培育30項以上高水平智能制造裝備,綜合運用保險補償等政策,推動創新產品進入重點產業鏈供應體系。支持裝備制造企業從提供設備向提供設計、承接工程、運維服務等一體化服務轉變,每年培育10家以上優秀智能制造系統集成供應商。(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21. 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主動融入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行動等戰略部署,積極對標先進,研究制定省級智能工廠認定管理辦法,加快構建“市級-省級-國家級”智能工廠梯次培育體系,每年在裝備制造領域培育建設30個以上智能工廠(場景和數字化車間),形成一批智能制造地方標準,探索推廣一批智能制造新模式。(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市場監管局)
22. 打造裝備制造用數賦智良好生態。高水平建設工業互聯網,縱深推進“萬項技改、萬企轉型”。大力推動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集群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市積極爭創國家智能制造先行區。面向裝備、軟件、系統解決方案、行業組織和用戶,定期開展對接推廣活動。(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三、推進措施
(一)強化組織協調。發揮高端裝備專班統籌協調的推動作用,強化部門協調和上下聯動,明確職責分工,統籌制定產業相關政策,審核重大項目,協調重大問題,協調各方資源,貫通產業鏈,保障供應鏈,打造創新鏈,落實政策鏈,用好資金鏈,整合人才鏈,著力構建新型產業鏈生態圈。(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
(二)強化資金支持。積極支持企業爭取國家和省級首臺(套)保險補償。積極推進供應鏈金融,每年優選30家以上高端裝備產業鏈重點企業,指導商業銀行為符合條件的上下游企業提供信貸支持。(牽頭單位:人民銀行濟南分行、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
(三)強化人才支撐。實施重點產業鏈尖端技術人才獎勵制度,在高端裝備領域,對上年度研發費用不低于500萬元且增幅達到10%以上的重點企業中,年薪高于100萬元的研發一線人員,進行表揚獎勵。舉辦高端裝備及智能制造領域的高峰
論壇、專家對接會等活動,提供企業與專家、企業與企業對接的平臺。(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稅務局;配合單位:省科技廳、省財政廳)
(四)強化政策扶持。擴大高新技術設備及關鍵部件進口。對進口列入《山東省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中的“十強產業”高新技術設備及關鍵部件,以不超過申報年度6月30日前最近一期人民幣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作為貼息率,具體由各市自主確定并落實貼息資金,省級財政予以適當補助,貼息率可上浮5%。(牽頭單位:省商務廳、省財政廳)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