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以來,歐盟及其成員國(英國脫鉤之后不再計入)資助發展中國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的資金幾乎增加了兩倍,從2013年的96億歐元增加到2022年的285億歐元(見圖1)。
雖然歐盟率先承諾雄心勃勃的氣候目標,也率先建立全球
碳市場并推動歐盟以最低成本實現降低排放,然而,即便對于歐盟而言,氣候轉型也并非易事。當前歐盟兌現碳中和承諾變得越來越困難,因為這要求歐盟率先把溫室氣體排放減到零,這對技術突破及突破速度均有很高的要求,然而技術突破及突破速度能否趕上承諾時間需求尚存疑問。與此同時,美國氣候變化政策反復不定,還面臨倒退的可能,這進一步增加了技術突破和降低新技術成本的困難。在此過程中,歐盟認為自身面臨來自高額補貼的外國參與者的競爭,受到美國《通貨膨脹削減法案》的巨額補貼的沖擊,同時其指責全球市場充斥的中國電動汽車的價格被巨額的國家補貼人為壓低,這對歐盟電動汽車制造商不公平。對此,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于2023年9月宣布對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近年來,歐盟經濟復蘇緩慢,烏克蘭危機又進一步推高了
能源價格和通貨膨脹,企業和大眾要承擔更高的用能成本,甚至不得不減少對能源的正常使用。歐盟企業抱怨脫碳和綠色轉型對社會、經濟造成負面影響,認為歐盟氣候立法讓歐洲工業承受了不必要的負擔,讓歐盟經濟“跛腳”。荷蘭、德國、法國等國的農民更是掀起一波從農村包圍城市、針對歐盟沒有充分考慮向“凈零排放”的公正過渡而強行推動“凈零排放”的不滿與憤怒,抗議活動蔓延到布魯塞爾、柏林和巴黎街頭。歐盟氣候變化目標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據形勢、技術發展和客觀現實的變化,歐盟相關部門和企業對氣候變化上的表述及政策作出相應調整。一些媒體報道中出現了德國將取消2035年碳中和目標、以強調增強歐盟制造競爭力取代“氣候轉型”的
低碳施政路線的大轉向等消息,把歐盟老牌車企調整電動汽車銷售目標解讀為歐盟放棄電動汽車。在此大背景下,討論碳達峰碳中和也被解讀為“還在天真地相信歐盟提倡的碳中和”。
客觀上講,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政府和公眾或許更傾向于聽到稀釋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政策的聲音。烏克蘭危機堅定了歐盟擺脫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的決心,再加上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堅定了歐盟加快發展新能源的計劃。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