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氣候變化是少有的美國、中國和歐盟三大經濟體近年來都關切的議題,也是中美兩國溝通交流、打破政治和外交僵局的一個重要渠道,肩負著政治和氣候雙重使命。不過,隨著支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力量和經濟情況發生變化,世界三大經濟體建立的信任、達成的共識能否維繼將面臨考驗。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歷史反復證明,合作與妥協是唯一通向共識之道。中美歐有效合作為推動全球氣候議程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全球致力談判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承諾時,應通過激勵機制鼓勵更多參與和行動。展望未來,歐盟需要繼續發揮領導作用,與中國一道,敦促并攜手美國,積極回應發展中國家的合理關切,維繼信任、加強合作、凝聚共識,繼續推動全球強化減排承諾,開展有意義的氣候行動,確保實現全球氣候目標。
【關鍵詞】碳達峰碳中和 國家自主貢獻 全球盤點 巴黎協定 碳邊境調節機制
【中圖分類號】D815/X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08.004
【作者簡介】張中祥,
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創院院長、卓越教授、博導,國家
能源、環境和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亞太政策研究會會士。研究方向為能源經濟學、氣候變化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國際貿易與環境。主要著作有《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Focus on Carbon Leakage, Border Carbon Adjustments and WTO Consistency》《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China: Towards a Low-Carbon Economy》等。
引言
《巴黎協定》建立了全球氣候治理歷史上第一個以國家自主貢獻、透明度、全球盤點和遵約四項機制為整體、普遍適用的全球性治理體系,要求所有締約方提出國家自主貢獻,在尊重各國自主決定貢獻的前提下,以透明度機制確保各國信息分享,以遵約機制促進各國個體履約,以實現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并努力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的目標。2021年8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報告指出,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高約1攝氏度,從未來20年的平均溫度變化預估來看,全球溫升預計將達到或超過1.5攝氏度。這個結論向全球展現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提醒各國要采取積極務實的措施來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現實世界溫升比這個預測還快。根據2023年11月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23全球氣候狀況報告》,2023年是有記錄以來人類歷史上最熱的一年,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的基線高出約1.4攝氏度。
然而,按照目前各個國家自主貢獻承諾,很難如期實現上述溫控目標。《巴黎協定》第14條設計的全球盤點機制規定在2023年進行第一次全球盤點,并且此后“每五年舉行一次”。全球盤點旨在評估到目前為止全球所有氣候行動的整體效果,為提出下一輪國家自主貢獻提供基礎。根據2018年卡托維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達成的全球盤點實施細則,全球盤點包括信息收集、技術評估和成果審議三個階段。2021年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26)開啟首次全球盤點,從開始的數據收集,到2023年9月8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秘書處發布首次全球盤點報告,對全球減緩氣候變化取得進展進行了評估。第一份全球盤點結果報告指出,雖然自巴黎峰會以來全球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取得了不小進展,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仍在增加,實現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目標的時間窗口在“迅速關閉”。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預計升溫幅度為2.4~2.6攝氏度,遠無法達到“控溫在2攝氏度、并努力控溫在1.5攝氏度之內”的全球目標。2023年11月20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發布《2023年排放差距報告》,也明確指出除非各國加大氣候行動力度,比現有承諾更進一步,否則全球氣溫將比工業化前水平上升2.5~2.9攝氏度。因此,為了保持溫升1.5攝氏度目標可及,全球盤點報告提出,我們必須采取具有“雄心和緊迫感”的行動,到2030年,使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與2019年水平相比減少43%,到2035年則需要減少60%,以實現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凈零排放(UNFCCC, 2023)。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