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難看出,中國在落實氣候變化中長期目標減排行動上做了大量工作。但中國在兌現短期節能減排目標方面相對滯后。中國承諾在“十四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
碳排放分別降低13.5%和18%。但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這三年全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分別下降了2.7%、0.1%和0.5%;2021年和2022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分別下降了3.8%和0.8%,2023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與上年持平。這意味著三年總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只降低了3.28%和4.56%,這與上述“十四五”規劃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減少目標相去甚遠。前三年完成了五年規劃任務的約25%,下面兩年要完成約75%才能完成既定目標。
根據《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的目標是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5%左右,意味著到2024年底,如果兌現了2024年的預期目標,因2020年至2024年中國
能源強度僅下降5.69%左右,2025年則要完成五年任務的58%,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也意味著,自國家“十一五”規劃首次把單位GDP能耗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以來,繼“十一五”和“十三五”兩個五年規劃中提出的約束性節能目標沒有完成之后,中國可能第三次無法實現五年規劃節能目標。按照上述2024年國家的節能目標,再考慮增加幾個百分點的清潔能源滲透,要完成“十四五”規劃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減少目標同樣面臨嚴峻挑戰,如此一來中國將可能首次無法完成五年規劃的碳強度目標。
偏離2025年節能和氣候目標與這幾年中國煤炭消費量和新建煤電項目的增速加快有關,盡管中國清潔能源投資已連續13年領跑世界。2024年3月1日,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2023年碳排放報告》指出,2023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了374億噸的新高,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126億噸,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35%。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美國的兩倍多,比美國、印度、歐盟和日本等四大經濟體加總的排放量還多。從人均排放量看,發達經濟體的人均碳排放量仍然相對較高,2023年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約70%。印度的人均排放量仍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約為2噸。歐盟的人均排放量大幅下降,目前僅比全球平均水平高15%左右,比中國低40%左右。中國的人均排放量在2020年已超過發達經濟體,目前比發達經濟體高出15%;2023年中國的人均排放量首次超過日本,盡管仍比美國低三分之一(IEA, 2024)(見圖2)。
2021年8月聯合國IPCC第6次評估報告新的結果發布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緊迫性比巴黎峰會時進一步增強。事實上,自2018年《巴黎協定》一攬子實施細則達成后,西方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一直強調全球各國減排承諾目標力度不足,要求目前排放量大的國家進一步提高減排目標。根據全球盤點,現在又開啟了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承諾。在這樣的背景下,無論是排放絕對量和增長速度,還是人均排放量,中國在新一輪氣候談判中都會面臨較大壓力——中國作出的承諾、采取的行動和落實情況都會成為關注重點。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