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掃一掃,登錄網站

    首頁 碳中和 查看內容
    • 1666
    • 0
    • 分享到

    碳中和目標下中國制造業綠色發展之路

    2023-9-14 17:20

    來源: 人民智庫 作者: 喬岳

    如何看待制造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關乎制造業綠色發展路徑選擇的重要命題


    制造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看待制造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關乎制造業綠色發展路徑選擇的重要命題。2011年以來,我國第三產業比重快速上升,第二產業在比重下降的同時還不斷出現環境污染、產能過剩等問題。因此,是否應該降低制造業的地位及其作用成為了理論界所關注的問題。對于這一問題,應該從發展歷程、發展特征、國際形勢、國外經驗等四個方面進行討論。

    第一,從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歷程來看,制造業始終是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制造業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吸收投資能力強、技術轉移和擴散易于發生、產品可貿易性高、對非熟練勞動力的吸納作用大。這些特征與我國改革開放之初的資源稟賦條件非常吻合,因此制造業在實現拉動投資、解決就業、擴大出口、技術升級的同時帶來中國經濟的快速持續增長。實踐證明,中國經濟增長對制造業的依賴性較強,制造業增速和比重持續下降會對經濟發展形成制約。經濟增長方式與資源稟賦息息相關,在投資拉動型和要素驅動型的經濟增長模式下,制造業是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量。

    第二,從我國經濟新階段的發展特征來看,制造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目前,我國服務業的快速發展還不能替代制造業的地位和作用,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多地要依靠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持和帶動。因此,我國提出加快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制造業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還體現為推動技術創新,當前,制造業已成為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的主要力量。2020年以來,我國制造業研發投入達到國家總研發投入的60%。可以看到,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保障。

    第三,從當前國際政治環境和科技發展趨勢來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基礎。近年來,美國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打壓態勢日趨明顯,對我國高質量發展構成挑戰。制造業發展直接關涉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從貿易的角度看,從2004年開始,美國和歐盟一直是中國前兩大貿易伙伴,而到2020年,東盟成為了我國的最大貿易伙伴。這一變化的表象原因是近年來美國和歐盟從我國的進口大幅下降,造成我國出口轉向,但其實質是我國傳統制造業不斷被后起國家分流,某些行業的產業鏈受到威脅。制造業發展還關系到經濟系統和技術體系的自立自強。能否完善制造業的技術體系,降低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及關鍵原材料的對外依存度關系到經濟的整體穩定發展。

     第四,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將是我國快速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產業支撐。通過對OECD國家發展歷程的案例分析可以發現,制造業的發展與國民收入的快速增長有著較強的相關性。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發展起來的世界先行工業化國家如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等,均通過制造業的快速發展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并長期保持著制造業的優勢。例如德國,至2019年,其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達到17.8%;美國經歷了數次經濟轉型,由制造業衍生出的制造服務業在全球具有支配性優勢,而當前其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仍超過10%。二戰后的新興國家中,日本、韓國在本國工業化中后期保持了制造業的較快增長,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相對穩定,從而加快了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速度,至2019年,日本和韓國的制造業比重均保持在20%以上。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部分拉美國家在邁向中高收入國家的進程中制造業增速和比重均快速下降,影響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例如,巴西自20世紀90年代通過產業政策調整逐步開始“去制造業化”,制造業在經濟中的比重持續降低,同時又未能發展出新的增長支撐產業,進入新世紀以來,巴西經濟持續低迷不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正因為制造業的作用和地位如此特殊,通過綠色發展提升制造業發展水平才尤為重要。

    制造業綠色發展的內涵。關于制造業綠色化的概念,在《中國制造2025》、工信部發布的《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都有所涉及。對于制造業綠色發展這一概念,理論界并沒有明確的定義。相關文獻對于制造業綠色發展概念的理解,大多是源于一般性綠色發展概念的外延,即“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但對制造業綠色發展沒有準確界定,并不影響這一概念在實踐中的應用,其原因在于一系列的相關概念系統性地構成了制造業綠色發展的內涵。梳理這些相關概念后,可以發現制造業綠色發展的核心是綠色制造、綠色產業鏈、綠色產品的有機組合。

    第一,綠色制造是一種統籌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益的制造模式,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就是考慮了環境外部性的生產系統。具體而言,綠色生產是指在產品的質量、功能和成本不變的前提下,使得生產過程中的環境影響最小化和資源效率最大化。綠色生產所追求的目標是產品從開始生產到消耗完畢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環境污染最小化,對生態環境的危害最小化,節約資源和能源,使資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小化。因此,綠色生產所關注的問題是在產品全生命周期中的環境保護和資源優化,既包括生產的過程,也包括企業本身。第二,綠色產業鏈是指在整個產業價值鏈的可持續發展,達到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環境影響最小化和資源效益最大化,從而促進產業鏈與自然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實現短期利益和長期發展的統一。在產業結構上,綠色產業鏈注重上下游企業不同工序之間的時間次序性;在空間結構上,綠色產業鏈注重產業鏈中各環節的空間分布。因而,從廣義來講,綠色產業鏈包括了綠色制造的概念,而從狹義來講,一些研究將其看作綠色供應鏈的升級。第三,綠色產品直觀的表現是節約能源、無公害、可再生的終端產品,側重于產品本身的環境屬性、資源屬性、能源屬性。對比上述三者,綠色制造偏重于生產過程,綠色產品偏重于產出品,綠色供應鏈偏重于系統性,它們的共同關注在于環境外部性和資源效率,它們的系統性結合構成了制造業綠色發展的內涵。在對綠色發展的實際測算中,環境外部性通常是通過碳排放來考察,資源效率往往以能源使用效率為替代,而碳排放量和能源效率恰是碳中和的核心問題,這使得碳中和目標與制造業綠色發展密切相關。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

    本文導航

    相關新聞
    發表評論

    請先 注冊/登錄 后參與評論

      回頂部
    •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妖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