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層面。部分企業綠色化轉型的動力和能力不足,以及消費者關于綠色發展的意識不足和需求不足是影響制造業綠色發展的重要因素。企業是以經濟收益為目標的盈利性組織,如果環境價值無法體現在經濟效益中,企業就難以自主選擇綠色化轉型的道路。基于管理慣性和文化慣性,經濟性特點并不顯著的綠色發展價值理念在大多數制造業企業中并不普及,綠色生產的觀念無法在企業的日常生產經營中得到貫徹。我國制造業企業綠色化轉型能力不足與制造業的發展程度高度相關,根據《2019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中的數據測算,在勞動生產率方面,目前我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約為人均3萬美元,僅為美國的1/5、德國的1/4、日本的1/3;在利潤率方面,我國制造業的平均利潤率約為2.59%,約為世界500強企業平均利潤率的40%;在增長率方面,我制造業整體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3.83%,低于GDP增長速度。因此,雖然綠色發展能夠在中長期提高企業效率、增加企業發展能力,但短期來看企業的資金投入會直接增加運營成本和運營風險,當前部分企業關于“宏觀衰退的預期”使其無法聚焦長期問題。企業的綠色化轉型能力還體現在轉型所需的技術儲備上。從綠色發展的技術儲備來看,美國、歐盟和日本具備先發優勢,我國缺乏核心技術的前期積累,在后發優勢的發揮中容易產生技術依賴并受制于西方國家的技術壁壘。
關于消費者方面,首先,由于我國制造業長期粗放式的發展模式,環境成本沒有在生產過程中被內部化,消費者對商品價格的認可中不包括環境成本和生態成本,亦即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了解和重視程度均不足。作為一個剛邁入人均GDP一萬美元的國家,我國大眾消費者的消費觀念還是以成本為導向,更為注重價格和質量,對于碳中和約束產生的產品綠色溢價,消費者認同感不強。其次,由于技術和市場等方面的制約,消費替代型綠色產品供給不足,新一輪信息革命所形成的關鍵技術還未與綠色制造深度融合,難以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綠色消費需求。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