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升溫導致自然災害發生頻率上升,引發“物理風險(Physical risk)”。2023年3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第六次綜合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23》,指出當前溫室氣體排放處于人類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全球溫度已經比工業化前(1850~1900年)高出約1.1攝氏度。在過去50年里,有記錄的災難數量增加了5倍,經濟損失增加了7倍。洪水、干旱等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已從上世紀70年代每10年711起增加到21世紀每10年3000多起,頻率和嚴重性都在顯著增加。2023年夏季,我國華北、黃淮地區遭遇罕見高溫,全國多個地區出現特大暴雨,再次凸顯氣候變化的嚴峻性。
經濟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可能因氣候政策轉向、技術革新和市場情緒變化等因素引發“轉型風險(transition risk)”。氣候政策的節奏、力度與經濟發展水平越不匹配,轉型風險越大。例如,綠色標準、機制不完善,可能導致“洗綠(greenwashing,進行虛假綠色投資)”現象頻發;
低碳轉型政策過于遲緩,可能引發市場主體“躺綠(green slack,僅停留在喊轉型口號的層面)”,不利于氣候風險應對;低碳轉型政策過于激進,又可能引發“綠色泡沫(green bubbles,市場過度追捧綠色資產)”“擠兌式去碳(對高碳行業的融資斷崖式下降)”等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這些問題都可能導致產業結構失衡、經濟陷入滯漲、部分人群受困。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