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些碳信用掙得的資金,一部分被用來幫助當地居民參與到生態旅游、養蜂等不涉及毀林的生計中,發展當地基礎設施和經濟;另一部分則幫助South Pole這樣的中間商在管理項目的同時賺得利益。
這樣看似完美、多方受益的項目卻被“減排真實性”的質疑一舉戳破了玫瑰泡泡,質疑的根本在于這三千六百噸聲稱被“避免”的碳的真實性。這個項目是否有效,取決于一個在一定程度上只能通過回溯驗證的假設,即,當地森林在不受項目資金保護的情況下,將會以怎樣的速度被人為毀掉?
South Pole基于周邊森林歷史數據做出假設,若沒有外力干預,每年3.2%的森林會被砍掉,換言之,這片森林會在三十年內被夷為平地。然而,衛星圖像顯示,項目并未觸及的周邊森林毀林速度在2011至2021年間平均為1.5%,累積下來,South Pole將當地森林消失的速度高估了14倍。
于是,已經賣出的碳信用并不實際存在。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因為碳信用項目的介入,毀林速度比預想中緩慢對項目參與者來說成了噩耗。
不僅如此,South Pole還高估了項目對森林的保護力度,即假設自項目開始,當地就奇跡般地瞬間做到了零毀林。按照FtM的計算,十年間被South Pole賣出的碳信用中有三分之二只存在于紙面上,沒有現實的減排意義。
然而,雖然這些并不存在的減排是虛擬的,對花錢購買它的機構來講卻是切實的,交出真金白銀后即可繼續心安理地排放。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