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掃一掃,登錄網站

    首頁 碳中和 查看內容
    • 3682
    • 0
    • 分享到

    自愿碳市場的餡餅與陷阱:知名企業花錢忙漂綠,“碳倒爺”如何鉆空子?

    2023-8-19 23:50

    來源: 知識分子 作者: 于楊今奇

    如果種樹可以得到碳信用帶來的收益,那么,森林若因天災人禍被毀,其釋放出的碳又由誰來買單呢?


    可再生能源等技術手段產生的碳減排,可能只是搭順風車

    森林之外,常見的碳信用項目中的一大類來自可再生能源等技術手段。不涉及復雜的自然系統,減排量更容易測算的可再生能源項目能否算是高質量碳信用呢?實際上,額外性仍是這類項目的根本挑戰[18]。

    比如,研究發現,很多產生了碳信用的可再生能源項目立項于太陽能、風能已經比化石能源廉價的背景之下,換句話說,即使沒有這類項目的資金支持,也會是投資首選。而正因為自帶經濟性優勢,這一類項目只是增加了可再生能源項目的利潤,所產生的碳信用并不具有額外性[19]。

    然而,據彭博報道,許多國際知名企業是在借助這類廉價(每噸平均2美元)的新能源碳抵消項目實現其碳中和的形象,比如前文提及的達美航空。號稱連續兩年實現碳中和靠的是去年購買的兩千七百萬噸碳信用,其中一半來自可再生能源。而最大的是一個多美尼加共和國的風能項目,調查發現其本身并不需要額外的資金支持。

    面對質疑,波音、瑞士信貸等企業回應說將弱化新能源項目在其碳中和計算中的占比。但隨著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制定碳中和目標,并期待以最廉價的方式實現它,這類碳抵消項目的市場仍在高速增長。

    其他碳抵消的方式還包括農業,海藻種植或通過技術手段直接捕捉和儲存溫室氣體,然而目前占比較小,且各自面臨的測算、監測、核驗、管理成本挑戰不盡相同,暫且不在此文詳述。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

    本文導航

    相關新聞
    發表評論

    請先 注冊/登錄 后參與評論

      回頂部
    •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妖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