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科學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員馮艷蕾告訴《知識分子》,自然系統的碳循環遠比市場中的碳核算要復雜。首先,樹木被種下之后,一般至少需要5到10年的時間才能開始起到凈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所以在造林和真正實現負排放中間還有很長的滯后性。其次,林場一般會因為物種單一的緣故,比原生林需要更多維護及病蟲害防治,這帶來了額外的人力需求和環境影響。
而最大的不確定性則來自樹林實現負排放的穩定性。從碳的角度看,森林是具有兩面性的。生長中的森林光合作用遠大于呼吸作用,從空氣中吸收碳,是天然的二氧化碳儲存庫;而遭到人為損害或者自然死亡的森林又會釋放出之前存儲的碳,從而成為排放二氧化碳的碳源。“一般來說,一棵樹大致需要數十年才能夠完全成熟,于是它的負排放潛在期限一般是100年。然而隨著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增加,更多的山火、干旱、颶風、洪澇和病蟲害會導致更多的樹木被燒毀或腐蝕,一旦發生,其儲存的碳也會返回大氣中”,馮艷蕾說。
卡耐基科學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員孫武解釋說,“目前,林業碳匯一般會簽署20到40年一期或更長期的合同,但是購買或者銷售林業碳匯的公司并不一定會存在這么多年。若最初的合同方已經不在了,那么誰來負責管理種植的樹林呢?在此情況下,樹木可能會被砍伐、被山火燒毀或受蟲害侵擾”。
當被問及林業碳儲存測算方法的科學基礎,孫武表示,正因為自然系統的復雜性,一片森林的二氧化碳吸收與排放的長期測量、監控、匯報和驗證(MMRV)還沒有建立非常完備的體系。雖然針對生態系統的二氧化碳交換的觀測網絡正在穩步擴張,相關數據如何指導林業碳匯的管理仍是亟待解決的科學和政策問題。熱帶、寒帶、溫帶不同類型的森林有多少新增碳匯的潛力也存在分歧。因此,MMRV研究以及能力建設已是今后美國科研資助機構的重點。
此外,不同的地區適宜種植的樹木種類也不盡相同,氣候、坡度、海拔、土壤和山火及病蟲害風險等因素也可能制約森林的可持續管理。一個突出的例子就是北美大陸的西部隨著山火、干旱、熱浪和蟲害的頻發,已被認為不適合作為長期穩定的碳信用提供源區。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