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語境下的“碳”代表實際存在于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因最有代表性,也是比較不同溫室氣體的量度單位,所以幾乎成了溫室氣體的代名詞。那么,它如何又成了虛擬、可交易的經濟產品呢?這要從碳市場講起。
碳市場是目前各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經濟手段之一,主要分為強制性和自愿性,區別在于排放主體有義務滿足政策或法律上減排要求。
強制性碳市場起源于《京都議定書》,基于總量控制與交易原則,主要針對控排企業,常見于工業、電力、建筑、交通等行業,交易產品主要是普通碳配額或排放權。
政府在確定整體減排目標后,將初始碳排放權分配給納入交易體系的企業,而這些控排企業可以根據其減排成本自由交易碳排放權。交易的基本邏輯在于減排成本低的企業會選擇減排,并在經濟激勵下把多余的碳排放權賣給減排成本高的企業,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實現社會減排成本最小化。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