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目前學界與市場對于碳抵消究竟如何計算還有很大的爭議,試圖預測沒有項目干預下的毀林速度,需要考慮復雜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因素,假設的樂觀與否會使結果產生天壤之別,統一標準并不簡單。
而當我們還為方法論爭論不休的時候,為森林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資金愈加刻不容緩。環境咨詢公司Quantis的首席可持續專家廖勛告訴《知識分子》,由于目前爭議太多,特別是由于缺乏標準化、全過程的質量控制和透明性,大企業對碳抵消的熱情減退;但如果上述缺陷可以解決,種樹和森林保護雖然不能推動社會向
低碳轉型,但仍應該從經濟支持原住民和欠發達國家,以及保護生態系統的角度來做。另外,碳抵消所提供的氣候融資也可以投資到推動新
能源應用和可持續低碳
農業轉型。
“然而與這些項目初衷背道而馳的是將它們大量推向自愿
碳市場,產生低價、虛假的碳抵消來幫助企業在不改變其商業模式的情況下,僅僅用其利潤的零頭來買到紙面上的碳中和。舉例來說,如果一家企業購買了1000噸的碳信用來做碳抵消,它不能對外宣稱其實現了1000噸的碳減排,碳減排和碳抵消不能劃等號,”廖勛說,減排需要考慮整個價值鏈的各個環節,除了企業本身在內部組織上進行能力建設——包括領導團隊對碳減排的重視,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合作,提高
碳排放數據的收集和監測能力,思考如何在商業模式、技術和原料上創新和優化——還需要深入展開
供應鏈上的減排合作,因為大部分企業的碳排放都發生在范圍3。”
依賴碳抵消項目來實現碳中和目標就如同在一艘漏水的船上貼上一個創可貼,然后無視涌進來的海水。我們可使用的創可貼遠不夠修補裂痕[22],反而給我們借口不去采取真正迫在眉睫的舉措,做出必要的補救和犧牲。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