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分析,企業氣候承諾是碳信用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這些承諾致力于在企業價值鏈中實現脫碳,并通過購買碳信用中和不可避免的排放。2021年的大買家主要來自
區塊鏈平臺、
能源行業和制造業(圖1)。其中能源公司(主要是大型石油和天然氣公司)長期處于領先地位,它們的需求與2020年相比增加了9倍。
航空業和
金融業也在國際航空碳抵消和減排計劃(CORSIA)以及格拉斯哥凈零金融
聯盟(GFANZ)的推動下,逐漸成為碳信用的積極買家。
除了企業層面,各國政府也在制定碳信用相關政策,加快推進碳信用市場。2022年10月27日,中國生態環境部在例行新聞發布會時提到,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CCER市場)是全國
碳市場的有益補充,目前正在加快推進全國統一的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建設。盡管沒有透露CCER重啟的具體時間,但市場頂層設計工作的加速推進,也意味著重啟越來越近。
2022年11月8日,美國氣候問題特使約翰·克里在COP27宣布“能源轉型加速器(Energy Transition Accelerator, ETA)”計劃,意在建立一個公私合營的新碳信用交易框架。在此框架下,政府可以通過減排措施獲得碳信用額度,并將額度出售給私營公司,獲得的資金用于資助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的可再生能源部署。克里表示,ETA的目的是讓碳信用市場發揮作用,部署原本無法使用的資本,加快發展中國家燃煤電廠向零排放電廠的過渡。他還透露,ETA已得到洛克菲勒基金會和貝佐斯地球基金會的支持,預計在2023年COP28會議上啟動,有望于2030年為綠色項目融資1000億美元以上。
這一計劃一經宣布,就引發不小的爭議。德國聯邦經合部官員弗拉斯巴斯提出,“碳減排作為政府作出的承諾,不應被私營公司碳抵消所取代”。聯合國專家小組的氣候科學家Bill Hare也表示,該計劃的隱含義是企業只要購買抵消額度就不必減少排放,但真正意義的減排是技術減排,紙面上廉價而簡單的抵消措施對應對氣候危機幾乎沒有幫助。憂思科學家聯盟首席經濟學家Rachel Cleetus從財政角度分析,來自碳信用交易的私人資金無法替代發展中國家真正需要的財政支持,他們需要贈款性質的公共財政,而不是有爭議的碳抵消計劃。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