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核算體系肯定有利于
碳市場的發展,這取決于我們要選擇一個怎樣的路線。從經濟的角度來講,當然也需要一定成本。
歐盟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它們通過發展碳市場來實現碳的減排,利用市場機制來給
碳排放做定價。在美國,更多地是通過技術和經濟的手段來實現目標。美國有一個很早就開始的計劃叫“燃油經濟性”,是指汽車在使用過程中降低燃油消耗的能力。
任何
低碳和綠色背后的問題都是經濟性問題。如果沒有經濟性來支撐的話,最終很難堅持下去。企業能做的,就是增強自身能力。這說起來簡單,對于大型企業來說很復雜。
自愿性的事情可以由行業協會來做,強制性的事情還是要由政府牽頭。事實上,發電行業已經被強制做碳排放統計。
翟宇博:關于新
能源,我們拿到一組數據,很多省份新能源的新車銷售率都已經超過25%。這一方面對新能源是政策利好上,另一方面,基礎設施網絡、電池的里程壽命等等都在進步,大家對于新能源的這個發展和接受度也比原先會更高。
對于能鏈來講,一方面是兩手都要抓,一方面通過我們更好的基礎設施,讓大家能夠在使用新能源的過程中體驗到友好、便捷、智慧化的服務。我們也希望存量燃油車做好更精細化的低碳減排。
能鏈認為,技術往前走的過程中一定要和場景和商業模式有效的結合在一起,才能創造價值。
最后我還想分享一點,就是其實現在針對汽車、交通還有能源領域還沒有實現一種企業同工協同,這是從業者的共同感受。未來如果三者想要實現耦合式的低碳發展,不僅僅需要有頂層機制的協同,也需要產業策劃,以及避免一些重復計算科學量化工作。
劉強:智能是驅動雙碳進步的工具。當所有行業都向智能化體系發展后,中國將擁有更綠色的生活和更綠色的產業體系。
在技術發展的基礎之上,我們還將擁有非常自由的生活狀態。尤其新型的能源技術會賦予我們更多更大的能力。
今后無論我們身處海島還是沙漠,都能通過分布式能源和網絡世界,與外部社會取得聯系。我們可以開上我們的車,帶上我們的裝備,隨時去往任何一個地,這是我以內心構建的美好愿景。當然要實現這樣的愿景,需要非常多技術的進步和整個體系的改善和創新。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