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
能源汽車生產國、消費國,每年有150萬輛到200萬輛的銷售規模,這已經是很高的數據。
新能源汽車的形式有很多種,包括燒天然氣的、燒甲醛的、燒生物乙醇燃料的都算,未來還有可能出現太陽能汽車。所以交通領域的創新機會非常大。而其背后的驅動因素也是技術進步。現在大家關注更多的是充電樁和新能源車輛續航能力兩大問題,續航能力已經從最初的100~200km,向800~1000km目標邁進。如果以后能做到半小時快充,就和燃油車就沒什么區別了。
當下電動汽車的經濟適用性已經做到一定水平,未來隨著氫能的發展,我很期待氫能汽車和電動汽車PK的那一天的到來。
翟宇博:能鏈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能源產業
物聯網公司。2022年6月13日,能鏈智電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中國充電服務第一股”。
我們的業務范圍包括面向C端用戶的“團油”、面向充電業務整體解決方案的“能鏈智電”、面向這個危化品物流的"能程科技"、面向加油站的“綜合能源港”等。這幾大業務模式覆蓋了全國1800個城鎮,以及油、電、氫到氣的多個能源品類。截至2021年底,我們的業務覆蓋了全國29萬個充電樁,充電量占到當年公共充電總量的18%。
我們的目標,是實現零碳能源。交通能源在國內的排放占比在10.4%至11%上下浮動,世界平均水平大概為16.2%。由此可見,中國目前的交通排放比仍存在發展空間。這對于企業不管是用數字化還是其它方式去做減排,提出了很大的命題和挑戰。
預計到2028年,傳統燃油車銷量可能會達到峰值。在這之前,一方面我們要大力發展新能源,通過建設更好的基礎設施為用戶提供服務;另一方面是用數字化的手段幫助存量燃油車去做相應減排。
作為一家科技創業公司,關于交通能源實現
低碳和減排途徑的遠景,我們研究和探索了像氫和電這種新能源的使用場景、經濟性成本等,并設定了自己的業務時間表。從能源消費側到發電側、運輸等各個環節做了路線圖。我們希望在2028年能夠實現交通領域的碳達峰。后續我們也會通過更多場景和技術的雙創新,爭取讓這一天來得更早。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