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數字化和
低碳相結合,是個大趨勢,也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不過,比起科技和生物領域,
能源行業的復雜程度要超過其它行業。在能源行業使用數字化,最大的問題不是降碳,而是在峰谷之間取得平衡。尤其當越來越多的可再生能源電力出現后,它們最大的特性是不穩定性,也稱為間歇性,簡單來講就是光伏白天有晚上就沒有了。
這給電網的管理帶來非常大的挑戰。比如如何保證安全性,如何應對電量峰谷差形成的電價差異,鼓勵消費者在低價時多充電,在不同區域精細化充電,匹配不同電力,協調好多元化的電力生產體系和能源生產體系等。
瓶頸的問題,其實就是理想和現實之間存在差距的問題。目的都是為追求穩定性、效率性和經濟性。
我們可以想象電網就是一個有著超級規模的數字化應用。在生產端是數得過來的電廠;而消費端是海量的消費者,他們的作息習慣、用電習慣都不一樣;企業也是有的白天生產,有的晚上生產。要把兩端的電量需求做到匹配,難度可想而知。除了數據采集能力外,分析能力也十分重要。可再生能源對氣象條件的預測也非常重要。我在酒泉看過一個項目,相當于把太陽光反射到一點去,它就需要計算出每分鐘甚至更短時間之內太陽的角度。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