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能鏈當初從團油出發,業務已經在向產業鏈的上下游進行延展。而且,我們也注意到,能鏈很早便提出了“一減一替”概念。能否為我們解釋下能鏈“一減一替”的具體含義?能鏈是如何做到在早期就提出這一理念的?
翟宇博:能鏈在2019年提出“一減一替”概念,當時我們做了非常多的行業調研,最終瞄準了交通這個方向。
我們了解到,到整個交通領域的
碳排放主要來源于乘用車,道路交通大概占到75%~80%,剩下才是水運、
航空、鐵路等等。道路交通中又有45%~50%的排放來自于輕型車,與日常個人駕駛用的轎車商用車息息相關。
找到排放源后,我們發現它有兩個趨勢:一是傳統燃油車體量大且還在增長,二是新
能源車增速很快但保有量相對較低。就此,能鏈提出“存量石化能源減排、增量新能源替換”的“一減一替”方案。
在具體實施上,比如說我們針對存量市場構建數字化加油網絡,通過團油幫助用戶去更好地找到加油站,降低其在行駛過程中的里程浪費,以及使用電子賬單,省去車主下車支付的麻煩。針對危化品物流,也可以通過遠程賬號、異地排隊、車輛預約、GPS到場監控等,將行駛時間降低到2小時,從而提高周轉效率,降低排隊未熄火燃燒的碳排放。
我們在新能源增量市場方面,則主要是向上游采購綠色電力、向下游用戶端積極建立用戶碳賬戶。截至2022年底,已經約46萬用戶參與到碳賬戶探討會環節。
簡單總結一下,通過道路交通減排,是我們目前找到的最理想的減排途徑。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