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認為這四個角度是目前傳統企業真正可以借助
區塊鏈實現爆發式增長的四大契機。
第一,重構信任基礎,從品牌信任到技術信任。為什么創業者覺得BAT是那么的不可挑戰?就是因為他們依靠品牌塑造的護城河實在太強大了。同樣的產品BAT推出的,消費者就敢去使用,而一個創業公司推出的哪怕再有誠意,消費者也會心存疑慮。
但是,基于區塊鏈完全不一樣,一個公司不再是一個黑箱,用戶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知情權,而且基于鏈上的信息,公司對于一些關鍵信息也沒有辦法造假。這樣基于區塊鏈打造的技術信任,使得創業者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是成為世界頂級科技公司,與FANG、BAT比肩的機遇。
第二,重構商業模式,從信息共享到價值共享。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就是最重要生產資料,就是價值創造的核心來源。平臺用戶是數據的主要提供方,實質上已經參與了價值的創造過程,當然應該有權利去分享價值,而且應該分享的不僅是當前的價值,還有分享這些數據生產資料在未來的價值。
在傳統的公司制度下,用戶與公司經營者被人為割裂,甚至對立,價值沒有辦法共享,只有基于區塊鏈的
社群化組織,才可能破解這一難題。
第三,重構協作體系,從企業組織到社群組織。這一點主要講的是產業鏈層面,相對復雜,就不展開談了。
第四,重構權益形態,從會員積分到通證經濟。為什么現在這么多企業非常熱衷于將積分通證化?這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數據庫層面的升級,這種變化對于整個企業的底層經營邏輯都會產生影響。
傳統的積分是一種營銷工具,也可以認為是一種應付賬款,是負債,在未來將會體現為一種費用。這實際上就反映了在公司之下,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存在對立關系,企業既希望用積分鼓勵消費者多消費,又不想讓消費者得到太多實際的折扣,增加銷售費用。
而將積分通證化之后,這些積分就不再是一種負債,不再是一種未來的費用,而是一種無形資產。
消費者越歡迎,使用得越多,流轉越快,則價值越高,反而會增加企業的資產。這樣的負債費用資產化的趨勢,本質上也體現了在區塊鏈時代企業與用戶的“共生”。
吳德銓:ok。這一問的一個小問題,哪些層面的區塊鏈改造最具撬動價值和迫切性?其實也就是說,哪些領域最需要切入技術信任工具,是社會和商業的痛點領域?
于佳寧:實際上區塊鏈的一個本質特性是使得信息可信,盡管產業對于這種可信性的需求是廣泛存在的,但是需求最為迫切、且最愿意為這種需求買單的,實際上還是在
金融領域。
為什么社會里會出現金融體系脫實入虛,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空轉等現象?原因之一就是在于實體經濟的運行軌跡不那么可信,企業在申請貸款之后提交的材料往往確實有人為修飾美化的成分。而這種信息的不可信,極大提升了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也增加了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吳德銓:除了金融交易,打假防偽領域的運用是不是能更快讓普羅大眾感知到
區塊鏈技術福利?
于佳寧:在《2018年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中,我就提出了一個觀點,區塊鏈可以幫助實體經濟實現可信數字化,進而帶動資金脫虛向實,服務實體經濟。這個觀點在最近半年得到了廣泛的驗證,區塊鏈落地最快最深的領域之一就是貿易金融,在國內主要體現為
供應鏈金融。
可以說區塊鏈賦能實體經濟的一個重要維度就是:區塊鏈技術實現可信數字化幫助金融體系賦能實體經濟。
防偽溯源領域也有了很多新的進展,尤其是在今年“雙11”的過程中,在天貓平臺上就有1.5億件商品基于區塊鏈實現了溯源。但是對于區塊鏈溯源很多人有著非常嚴重的誤解,這個問題我想以后再展開談吧,今天就不多說了。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