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區塊鏈將如何打造一個基于“去中心化資產”的全球性貨幣呢?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一樣,去中心化貨幣一般來說有兩個特征:一是可以贏得廣泛的去中心化認可,二是能夠通過去中心化的決策和途徑來進行分發。目前來看,全球范圍內最符合這兩個條件的潛在選項,當屬在1944年提出計劃雛形,并在1969年被正式落實的SDR(特別提款權)。
首先來看SDR的概念。需要指出,現在人們所熟悉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其理論體系的構建并非一氣呵成,而是由兩個備用選項妥協融合而來,這兩個選項在1944年的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分別由美國和英國兩個新老金融強國所提出,其中美國的方案名叫“懷特計劃”,也就是將美元設置為全球儲備貨幣,各國貨幣匯率與美元掛鉤。而英國的方案則是“凱恩斯計劃”,按照其提出者、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的想法:在戰爭結束后,世界應該成立一個全球性的中央銀行——國際清算聯盟,來平衡世界各國的貿易盈余和赤字。同時,這個超越各國主權的國際大央行,將會發行一款同樣超主權的貨幣,與各國貨幣保持一定的匯率比例,作為國與國之間的債權債務清算工具,這個貨幣的釋放與回籠情況,由國際清算聯盟的主要參與國進行去中心化的管理。而這個貨幣的名字,則叫做“Bancor”。
表:影響戰后貨幣秩序的兩大金融計劃

資料來源:網絡搜索
不難看出,凱恩斯計劃中所表露出的去中心化管理思想,實際上是英國作為老牌金融帝國,在國力衰退的情況下所提出的一個不得已的權宜之計。但是,由于二戰后期美國的國際話語權異常強大,因此美方所提出的”懷特計劃“最終占據了上風,最終以此為基礎,形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格局,即布雷頓森林體系。不過,美國在進行最終拍板的時候,仍然部分吸收了凱恩斯的思想,也就是成立世界銀行(WB),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國際貿易組織(ITO)。
從后來的歷史發展來看,這個決定,為凱恩斯未能如愿的“國際大央行”計劃留下了一點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1969年,在美國為彌補赤字大印紙鈔、國庫黃金儲量岌岌可危之時,美國所控制的IMF為了滿足各國的黃金提現要求,提出了SDR(特別提款權)的概念,并試圖將其定位為“紙黃金”,用來彌補美國捉襟見肘的黃金儲量,但其價值未能得到各國認可。
隨著70年代黃金非貨幣化,SDR也與黃金脫鉤,在歐洲大國的積極推動下,改用“一籃子貨幣”作為定值標準。而“一籃子貨幣”的成員,則包括了美、日、英、法、西德等當時世界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按照不同的權重比例,最終計算得出SDR的價值。 隨著各國將自己的法幣注入到SDR當中,SDR的價值錨定方式,已經非常類似于凱恩斯在1944年所提出的去中心化貨幣——Bancor。它背后的背書資產是多個主要經濟體的主權信用、而相關的管理也由這些經濟體共同實行。這樣一來,如果由SDR代替美元成為各國的儲備資產和結算單位,將可以比美元更好地分散單個主權所帶來的信用風險,可以說,SDR天然就帶有“去中心化管理”的屬性。
表:構成SDR的各國貨幣

資料來源:網絡搜索
由于SDR和區塊鏈都具備“去中心化管理分發”的特點,因此,目前一些致力于復興”凱恩斯計劃“、推廣全球性超主權貨幣的經濟學者,便提出了“SDR+區塊鏈”的設想,也就是基于SDR一籃子貨幣各成員國的信用開發一條主鏈,基于這條主鏈,發布與SDR1:1錨定的通證,取名為E-SDR(電子SDR)。如此,可以讓SDR獲得通證可回溯、不可偽造、無法攔截等特性,增加E-SDR的公信力和流動性,最終將其打造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超主權數字貨幣。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