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是一類新型的計算機密碼學技術,其以去中心化的數據庫為核心,囊括了哈希運算、數字簽名、共識機制等一系列子技術,大致的運行原理為:每一條區塊鏈主鏈,都有一張專屬對應的區塊鏈網絡,而這個網絡運行中所產生的信息,將會以”鏈式數據塊“的方式、儲存在分布于多個利益主體的數據庫中,由于這些信息的存儲是去中心化的,因此在對區塊鏈網絡進行治理(譬如規則修改)時,需要這些記賬的利益主體進行共同的商討,否則的話,如果肆意篡改規則,區塊鏈網絡可能會失去這些利益主體的信任,在極端的情況下,將會因沒有人再參與記賬、而導致網絡失去存儲功能而癱瘓,也就是說,區塊鏈的”去中心化“,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存儲去中心化,二是治理去中心化。
由于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公開透明等特點,區塊鏈概念自2015年前后被正式提出以來,受到了各方的高度關注,雖然其背后的諸多密碼學技術已經發展多年,但因其第一個被大眾所注意到的產品,是與金融密切相關的電子通證比特幣,所以,貨幣也被認為是區塊鏈最有可能率先大規模落地的垂直領域之一。
表:密碼學與比特幣的發展歷史

資料來源:網絡搜索
然而,嚴格來說,目前業內似乎并沒有真正理解“基于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貨幣”一詞的含義。就現在來看,大部分人對于“區塊鏈+貨幣”結合的設想,主要還是集中在當下比較火熱的“穩定幣”上,例如基于比特幣主鏈的USDT;基于比特股主鏈的BitUSD、BitCNY;以及基于以太坊主鏈的TUSD、Dai等。這些所謂的“區塊鏈貨幣”誕生的初衷,主要是為了解決法定貨幣在區塊鏈網絡中支付不便的痛點,也就是說,它們和Q幣早年的目的其實非常類似,采用的都是“用大額法幣一次性兌換等值電子幣+用電子幣進行多次小額支付”的解決方案,而隨著以GUSD為代表的、得到官方機構認可的穩定幣出爐,區塊鏈穩定幣在某種程度上又被賦予了“本幣國際化”的使命,也就是利用通證的流通無法被技術手段阻止的特點、來沖破各國之間的外匯管制,擴大本幣在全球上的使用場景,從而在便利用戶跨國支付的同時,亦能提高本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
不過,盡管穩定幣的發展在2018年如火如荼,但按照我們前面“貨幣的前端外在形態≠后端內在資產”的理論,它其實只是利用了通證的特點,改造了貨幣的“前端形態”,使得人們在不同的長尾特定場景下(例如區塊鏈網絡支付和跨國交易時),可以進行更加便利快捷的價值流轉。而并沒有用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性,改造貨幣的“后端背書資產”。具體來說,穩定幣的“偽去中心化”有兩個表現:
圖:現在流行的“穩定幣”,本質上是對原有法幣前端形態的改造,也就是將其通證化

■首先,和貴金屬不同,用戶愿意相信穩定幣,并非是愿意相信區塊鏈,而更多的是會愿意相信這些資產背后的中心化機構,例如USDT背后的Bitfinex交易所、以及GUSD背后的美國政府。也就是說,為這些所謂的“加密法幣”進行信用背書、最終賦予其價值的,仍然是偏中心化的主權信用,而非偏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算法。
表:業內比較知名的穩定幣,一般背后都有知名企業或者機構背書

資料來源:網絡搜索
■其次,這些穩定幣的發行,并非是由去中心化的組織機構來決定。假如穩定幣的發行者想要增發貨幣,幾乎不用經過任何外人的同意,因為它沒有一條自己的主鏈,沒有專屬的共識機制,所以在進行規則變化時也不用跟主鏈的記賬節點商討。USDT在過去幾年的頻繁增發,就是這一現象的具體表現。 從這點上來看,現在在區塊鏈網絡上所流通的“穩定幣”,很難稱得上是一種“去中心化貨幣”,恰恰相反,像GUSD這樣得到美國金管機構所背書的穩定幣,反而是讓美元通過區塊鏈網絡、流到了絕大多數很難從正常渠道獲取美元的普通人手中,由此進一步延伸了美元的使用流通場景,強化了其作為“世界貨幣”的中心化地位。 從這一點來看,如果我們要深刻理解區塊鏈對于全球貨幣背書資產轉向所起到的作用,就必須將目光從現有的“區塊鏈穩定幣”上移開,轉而去關注區塊鏈對于貨幣背后信用資產的影響。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