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面金屬貨幣和紙質貨幣的例子我們其實不難看出一件事情:如果說貨幣的前端外在形態是沿著“金屬→紙質/塑料→電子”這類逐漸便利化的邏輯前行,那么它后端背書資產的發展趨勢,則是一個不斷輪回的循環:“去中心化→中心化→去中心化→中心化……”(見下圖)在這其中,去中心化資產多屬于公信力強、但發行不可控的金屬貨幣,而中心化資產則主要為公信力弱、但發行可控的信用貨幣。
圖:在貨幣的前端形態越來越輕便友善時,貨幣的后端資產進行著一個持續的輪回循環

對于發幣機構來說,在這一時期,他們最為夢寐以求的事情,就是發行一款兼具金屬貨幣與信用貨幣優點的產品——一方面具有較強的公信力、能夠得到世界各地人們的認可;另一方面具有較強的可控性,也就是既能通過準備金制度激發經濟活力,又不會因為監督缺位而出現濫發濫印的情況。正如上文所述,宋、元、明等朝代都曾對此進行過嘗試,但結果無一例外都是失敗,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源在于:上述朝代都是極為中心化的集權政體,當政府兼具發幣的職能時,就注定了其發行的信用貨幣是一款缺乏監管的資產,最終也必將走向惡性通脹。
由此可見,一個能夠兼具“去中心化”與“中心化”特點的貨幣,其發行者必須要能夠受到來自多方的監管與制約,以確保其貨幣的背后確實有相應數量的準備金作為保障。這就要求發幣機構所處社會格局的權力分布要相對去中心化,從這一點來看,中國古代的集權王朝,并不具備發行這類貨幣的基礎條件。而后來的事實也證明,世界歷史上第一款能夠維持經濟長期正常運行的信用貨幣,嚴格來講并非北宋交子,而是17世紀末期出現的英鎊。
具體來看,1694年,為了持續進行與法國的戰爭,國庫空虛的英國皇室開始想方設法向倫敦城里的富人和貴族借錢。最終雙方約定:倫敦城的富豪們出資成立股份制的英格蘭銀行,為英國政府專門提供持續的貸款。和所有的戰時貨幣一樣,英格蘭銀行當時也發行了紙幣“英鎊”。與“交子”類似,英鎊采取以“貴金屬本位”為主的準備金制,亦即“金本位制”。
但是,和“交子”不同的是,與決策高度中心化的中國古代王朝相比,17世紀的英國權力相對去中心化,無論是作為中央政府領導者的王室、還是各地的有產階級,都有相當的經濟甚至是軍事實力,更何況英格蘭銀行還是一個由眾多富豪組成的股份制銀行,所以,無論是銀行內部的股東成員、還是外部的政府與財團,英鎊的貨幣乘數都是面臨著相對嚴格的監督。
總體來說,英鎊后端的背書資產,實際上既有中心化的一方面,也就是銀行管理層擁有的貨幣政策決策權,亦有著去中心化的一方面,也就是其發行要基于貴金屬,同時準備金率要面臨著來自政府和領主的監督。可以說是真正地做到了將貨幣背書資產的“中心化”與“去中心化”融于一體,自此,以英鎊為先導,全球貨幣背書資產中心化或去中心化的程度越來越溫和,更多的是一個兩者兼具的情形,也就是“偏中心化”和“偏去中心化”。
圖:在現代信用貨幣出現后,貨幣的后端資產很少再有比較純粹的中心化或是去中心化的情形

從后來的情況來看,金本位制度對于英國經濟與物價的穩定起到了比較重要的作用,數據顯示,從1664年到1914年的250年間,雖然英國出現了大幅促進生產力的工業革命、且爆發了多輪對外戰爭,不過,由于黃金儲備量的提升和英格蘭銀行的調節,全社會物價在250年間始終維持著平穩中略有下降的趨勢,總體來說起到了比較不錯的成效,因此在這期間,其幣制也引發了不少西方國家的效仿。盡管各國貨幣所錨定的貴金屬資產各不相同,例如“金本位”、“銀本位”,以及金銀皆有的“復本位”,但其貨幣發行的根本邏輯,本質上都是差不多的。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