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才的表述中,我們已經總結出了基于去中心化資產的貨幣的兩個基本特征:一是價值認同的去中心化;二是分發與增發的去中心化。而與之相對的中心化貨幣則完全相反:一方面,其價值多由國家政權這樣的中心化機構賦予,另一方面,其分發也是由中心化的機構來完成。不難看出,這其實就是現在人們比較熟悉的、以機構信用為背書資產的紙幣,而眾所周知,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正是出現在北宋的交子。
在遵循傳統史觀的資料中,北宋交子作為紙幣先驅,其以下幾個特點經常會被突出描述:諸如便利了商業往來,彌補了現錢的不足,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等。但這些資料沒有談及的一點是:北宋交子實際上還開啟了“準備金”制度,也就是以一定量的金屬貨幣作為準備金,以作為交子的錨定資產,準備金率則是28%。從這點上來看,交子從理論上講,應該是一個以金屬貨幣為錨的、兼具金屬貨幣“去中心化”和國家機構“中心化”雙重特點的、偏中心化的貨幣。
然而,從后來的情況來看,交子實際上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中心化貨幣——盡管從名義上講,交子的發行需要預留28%的金屬貨幣作為準備金,但在實際操作中,發幣機構是否嚴格按照這一準備金率發行了貨幣、甚至是發幣機構有沒有金屬貨幣作為準備金,都因為缺乏監督而無人知曉。這樣一來,交子背后的真正背書資產,其實就是北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而與金屬資產沒有太大關系。由此來看,交子不僅是世界上第一款紙幣,而且還是第一款信用貨幣。
圖:在交子誕生后的幾十年間,其每年的發行量呈幾何倍上漲

單位:萬貫
數據來源:魏華仙,盧平忠,《宋代四川紙幣發行及其命運的啟示》,《西南金融》2012年第11期
但是,關于交子的這一個特點,傳統主流史料一般很少會主動提及,這主要是因為在貨幣發行這件事上,北宋的國家信用表現相當糟糕。由于戰事頻繁、生活奢靡,彼時宋朝央地各級政府的財政壓力很大,為了彌補赤字,交子的發行者經常會動用印鈔機,在沒有足額金屬貨幣作為準備金的情況下大肆印鈔,由此引發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惡性通貨膨脹。直接導致了北宋后期全社會勞動積極性大幅下挫,經濟也隨之殘破不堪,史學界有一個“交子脹破了北宋王朝”的說法,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說,盡管當代史觀通常都會對“交子”給予比較正面的評價,但實際上,在交子誕生之后的數百年內,人們其實并沒有把它當做一個特別正面的事物來看待,因為這種紙幣背后的背書資產——也就是高度中心化的國家信用,由于缺乏來自各方的監督,在當時看來是非常不可靠的。縱觀北宋之后的各個朝代——南宋、元、明,只要發行紙幣,大多數時候都會引發惡性通脹。對上層來說,他們雖然對紙幣心生畏懼,但卻經常又不得不飲鴆止渴。因此,在清朝立國后,政府為了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干脆就對幣制進行了一刀切——不發紙幣。由此在今后數百年的時間里,將中國的貨幣完全錨定在貴金屬這種去中心化的資產之上。
圖:南宋80年間紙幣發行情況

單位:萬貫
數據來源:劉玉,劉松源:《南宋貨幣問題解析及啟示》,《現代商業》2014年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