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9日的工作部署動員會上,有兩個關鍵信息點值得關注,一是“無風險退出”,二是“露頭就打”,這傳遞出什么樣的政策信息?為此,人民創投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財政
金融學院副院長、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
“露頭就打”體現嚴肅、強勢的監管態度與自信
趙錫軍介紹,從2017年8月30號開始,監管機構與行業組織出臺了一系列文件,不斷加強對
ico等金融活動的監管,目的是為了防范平臺借助互聯網工具從事涉貨幣、融資的違法金融活動。文件給出了治理期限,不符合要求的平臺必須退出,在此過程中,平臺開辦人、主要高管人員,需承擔風險化解責任。
在董登新看來,“露頭就打”的說法體現了嚴肅、強勢的監管態度,說明央行對ICO、
數字貨幣的監管將會更加嚴格,表達出監管層的自信。
董登新認為,在互聯網金融發展早期,監管層對行業缺乏深入了解,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管理滯后,但到現在,監管和創新基本上實現同步或者無縫對接。
監管機構正在建立起周密的監管系統,實時監督不是空話
歐陽日輝表示,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的長效機制已在探索建立。但是,由于互聯網金融的專業、復雜性,各級監管部門對互聯網金融的認識仍不夠。另外,各地區的互聯網金融發展各有差異,將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時間放寬至1年至2年內完成,是監管層慎重對待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表現,避免在專項整治中誤殺合法合規創新平臺。
歐陽日輝認為,近期頻頻出現的互聯網金融平臺“爆雷”現象,比前幾年出現的平臺“老板”突然無故跑路的情況要好的多。合理退出可以理解為平穩著陸,這說明之前設立的銀行存管資金等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外,央行、互聯網金融協會和各個省區的互聯網金融協會均有一套周密的監管系統,與各地的互聯網金融平臺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實時對平臺的運營進行監督。“露頭就打”的說法依托的就是這套監管體系。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