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第十問,您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提到,2020年代最重要的選擇是制度+科技創新,其中包括共享經濟、綠色經濟、合作經濟、社會企業。2020年代的貨幣經濟的目標普惠金融。關于貨幣經濟現狀,需要強調的四點是:貨幣金融霸權和壟斷走向終結、貨幣金融科技革命走向成熟、貨幣金融資源分配不均趨于平等化、貨幣金融體系呈現多元化。
我尤其注意到,您提及了現有貨幣金融資源分配不平等這一問題,您認為這其中的主要歷史成因是什么?
朱嘉明:何謂“金融資源不平等”?主要是指各類金融資源,特別是貨幣資源的產生、分配,包括銀行、基金在內的金融機構,以及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分布和社會分布。可以歸納為:
其一,美元是世界貨幣資源的主體;美聯儲,以及華爾街代表的傳統金融資本力量,以強大的財富為基礎,長期主導貨幣金融資本的主要走向。
其二,世界金融機構,資本和貨幣市場主要分布在發達市場國家,新興市場國家有所改善。
其三,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在各種類型國家內部,人均貨幣和金融資源的差距甚大,而且不斷擴大。
其四,世界的跨國公司不斷增長的金融力量與商業銀行的緊密合作,繼續成為金融危機之后的最大受益者。
其五,IMF、國際清算銀行以巴塞爾協定及各類世界性金融合作組織,例如:SWIFT和Ripple協議,有效地影響著金融體系的規則與秩序。此外,金融科技和創新成果分享的失衡。
造成 “金融資源不平等” 的原因主要是歷史與制度原因:包括布林頓森林會議制度惡化,世界浮動匯率制度的缺陷的擴大,廣場協議的負面后果;美元依然維系著世界主要的,甚至是絕對“儲備貨幣“的地位;各國政府對金融資源的壟斷能力的普遍性強化,貨幣政策的非中性化;全球金融危機的機制復雜化,金融危機常態化。特別強調,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影響極為深刻,十年過去了,還沒有完結,至少導致了零利率時代,甚至負利率時代的到來。
王峰:我們不妨追溯歷史,現代文明社會為改善這種資源不平等曾經做過哪些努力?有過哪些經驗和教訓?
朱嘉明:在過去數十年間,面對全球性的金融資源不平等現象和后果,人們不斷提出解決方案,并開始各種嘗試和試驗。大體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大類。關于“自上而下”方案和試驗,最成功的歐元發行和歐元區的建立。歐元的存在和發育,有利于改變美元的壟斷地位,有利于世界貨幣體系的平衡,抑制全球金融資源的失衡。在“自上而下”的方案中,還有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后,中國當時貨幣金融主管王岐山和周小川提出的“超主權貨幣”,但是,中國的這個方案并沒得以廣泛接受和實施。
關于“自下而上”的方案和實踐則相當豐富:發展金融和“金融深化”思想的提出;社區貨幣實踐(Community Currencies); “窮人銀行”、“時間銀行”, 眾籌(Crowd Funding)和P2P 借貸(Peer-to-Peer Lending)試驗;“茶黨運動”和“占領華爾街運動”。“茶黨運動”;比特幣和其他加密數字貨幣的問世。其實,還不止這些主張、運動和試驗。有一點是肯定的:人們最終目的是希望改變金融資源的嚴重不平等,而嚴重不平等的背后則是金融資源的壟斷。
王峰:過于強調金融資源分配平等,會不會僅僅是數字經濟時代的烏托邦空想呢?您是否擔心,即使由于數字金融市場開放后導致社會財富重新分配,仍然會產生新的、甚至是更大的分配差距?
朱嘉明:數字金融市場開放后社會財富重新分配,確實發生了巨大的分配差距。從1961年開始的數字經濟的幾何增長,產生巨大財富能量,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世界正面臨著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要比衣食住行,基于物質生產和物質財富的不平等,更富有挑戰性。最近一兩年,傳統資本大量涌入區塊鏈和加密數字領域,加劇了對原來生態的侵蝕,以及與追求財富分配模式趨于公平的初衷的背離。
但是,我們需要注意到,任何一次經濟轉型,都會導致財富再分配,并伴隨著大規模的“割韭菜”現象。古今中外,莫過如此。只是,在人類經濟史上,大轉型次數是相當有限的。但是,在過去幾十年,因為科技進步加快,對經濟影響加劇,如今出現了轉型頻率提高的趨勢,而且一個轉型刺激和孕育了另一個轉型。
在數字經濟的轉型中,自然產生新的資本和新的財富模式。財富爆炸的周期隨之變短。以納斯達克威力,在上市早期就創造了四個與數字經濟有關的億萬富翁。今天,以英國區塊鏈經濟創造財富的速度來看,制造一個以十億歐元為基本線的財富擁有者,大約不過五年時間。值得肯定的是,這樣的新財富模式導致新人成為資本擁有者,總比財富永遠被老家族控制為好。
進一步說,如果新產生的增量資本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存量資本的增長速度,是歷史進步。在數字經濟時代,兩次大爆炸,不是線性過程,而是非線性過程。最后沉積下來的增量資本,遠遠大于存量資本。這意味著世界擁有資本新的群體,發生了改變,資本新的擁有者是一代新人。人類的財富主體正在向X、Y、Z這三代人轉移。 Facebook 無論存在多少問題,但是,畢竟代表的是一個存在改革空間的未來模式。這個問題非常值得深入觀察和探討。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