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鏈架構主要是特點是分布式、去中心、自組織。早些年面世的
比特幣、
以太坊就屬于公有鏈的架構。2017年開始,全球集中出現了一百多個公有鏈項目,吸引不少投資,也吸引一批技術專家和創業者,在座的各位可能有投資的。
這些新的公有鏈項目研發基于公有鏈架構的
區塊鏈技術應用,試圖打造規模化的公有鏈平臺,形成點對點、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商業模式,有些人樂觀的預測DAPP的分布式應用不需要太高的交易速度,因為是分布式的。但是它足以形成集群的效應,他們預測假如一個公有鏈有1億個DAPP,每個DAPP能夠創造10萬美元的價值,那這個公有鏈價值10萬億美元,應該是很大很大的規模。
重要的是,所謂的分布式商業模式未來可能引起的顛覆性變化:一是所有的商業中介、信任中介、信用中介都被數學算法所取代,不再需要中心化組織,不再需要中介成本,商業可擴展性變成無限大。二是數字世界的治理機制只是數學算法,不再需要法律,不再需要執法者。三是數字世界需要數字化的記帳方式,數字賬戶、
數字貨幣,公有鏈上分布式的應用以虛擬貨幣或者通證發行作為激勵機制,以此驅動鏈上的經濟活動【10】。有人進一步歸納,能夠在這樣的公有鏈上生成的只是點對點的去中心化的商業業態,那些不適合點對點、不適合去中心化的只是傳統的商業,兩者不是相互取代,而是各自精彩。
我認為對前面提到的這樣一些去中心自組織的公有鏈架構,挑戰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市場,二是制度,三是技術。
首先說市場,市場是冷酷的,不可能總是響應投資者的熱情。2018年虛擬貨幣進入熊市,公有鏈項目來不及膨脹就急劇的縮水,有人認為90%的公有鏈的項目可能會失敗。目前最大的新的公有鏈的項目EOH,在今年6月啟動時主網有16萬賬戶,這半年增加到47萬賬戶,但是他的日活只有幾萬,與互聯網上數千萬上億的日活比只是一個零頭,大多數公有鏈項目因為日活太少,不足以支撐投資成本和運營成本,更談不上盈利。相信在這方面的投資者應該說很多是虧本的。
其次是制度,自組織經濟形態一直存在,但是一般局限于比較小的規模范圍,這里面出現了形形色色的
幣圈,一般只是小范圍的虛擬社區,但是如果剛才前面提到的這樣一些公有鏈上DAPP的繼承,可能形成規模化自組織的經濟業態,如果一旦形成自組織經濟制度性問題就將浮上臺面,包括經濟主體與責任主體的身份認證,上鏈資產與數字資產的儲存與保護,虛擬貨幣或者通證發行機制和法律地位,市場行為的監督以及市場秩序的維護定理。這樣一些社會性的功能實現通常需要中心、需要中介、需要法律,也需要執法者在規模化的向上自組織經濟業態中能否實現、如何實現,數學算法能否成功地替代中心、替代中介、替代法律、替代執法者,算力的優勢會不會構成熔斷妨礙公平,黑色交易能否得到管控,這些都是我們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大課題。
最后是技術,DAPP如果形成數億人參加的公有鏈,區塊鏈上的缺陷和漏洞就可能導致系統性的風險。像我們前面提到的
區塊鏈技術的瓶頸有待突破,包括隱私保護技術的有效性、智能合約技術的可靠性、密鑰技術的可靠性等等。在數字化貨幣過程中數學算法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假如我們要讓數學算法充當中介、充當法律、充當執法者等等社會功能,數學算法就必須具備社會認可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公平性。我也了解到,有一批專家正在研發下一代的計算架構,可能也包括清華大學的專家,目的是在未來的數字社會中,確保數學算法的公正性和正確性,確保數據的隱私性和可靠性,確保數據的全流程、全周期的安全,同時確保數學算法的制度效率。
我們觀察區塊鏈的應用和研發,是不是可以說,區塊鏈技術打開了通向未來的一扇大門,但是通向未來的道路仍然是山高水遠,仍然是云遮霧罩,區塊鏈技術應用已經出現了突破,提示了區塊鏈規模化應用的可能性,但是要真正實現大規模、大范圍、高效率、高可靠的應用,我覺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然我們可以跑得快一點,很長的路在比較長的時間到達我們的目的地,我們的重點是怎么樣進一步突破區塊鏈底層應用關鍵的技術,怎么樣加快區塊鏈技術標準化建設。怎么樣加快區塊鏈
金融監管制度的建設,怎么樣加快相關的會計制度建設,又怎么樣加快區塊鏈技術人才培養和隊伍的建設。我想我們需要跨越障礙的創新和勇氣,也需要腳踏實地的科學態度和方法,我們金融業者需要創新的科技業者的創新和突破,當然我們也需要政府部門、監管機構、市場機構支持和規范。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