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0日,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數字
金融資產研究中心主辦的數字金融資產大講堂在
北京舉行。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發表了題為“數字金融與
數字貨幣”的主題演講。
全文2萬字,為方便大家閱讀,巴比特整理出了李禮輝的部分精彩觀點,大家可以按照序號標記定位到文章中了解詳情:
區塊鏈技術區別于現在的金融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的重要特征,是它有自定共識規則、自動實施規則、用技術信任加持商業信用的能力。【1】
區塊鏈金融應用最佳的路徑應該是分布式、多中心、有中介的
聯盟鏈架構【2】
數字貨幣能不能替代傳統的貨幣形式,能不能取代新興的電子支付工具成為主要的貨幣形式和主要的支付工具,應該取決于四個關鍵因素,一是效率更高,二是成本更低,三是具有商業價值的經濟規模,四是具備社會認可的可信性和安全性【3】。
在零售支付的市場,數字貨幣可能并不具備取代或者替代微信支付、支付寶等新的電子支付方式的絕對優勢,但是在金融交易的場景中,或者說在數字金融資產的交易場景中,數字貨幣最有可能成為高效率的工具【4】。
我們如果認同貨幣的本質,是一種關于交換權的契約,就應該強調交換權的經濟依及其金融屬性,無論是“coin”還是“
token”不僅在虛擬社區成為價值的標記和支付的工具,而且可以通過交易平臺,與法定的流通貨幣進行交易,形成交易價格,所以它就具備了金融工具的屬性【5】。
有的人說虛擬貨幣如果政府不讓它作為支付工具,它就一文不值,我并不這樣看,我覺得虛擬貨幣還是有它的經濟土壤的【6】。
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經濟體如果不能保持經濟發展和金融的穩定,如果不能保持法定貨幣有競爭力的便利性,法定貨幣就有可能被虛擬貨幣取代和驅逐【7】。
穩定幣,我覺得可能引發信任風險【8】。
面對這樣的跌宕起伏變化不斷的世界,我們面臨的挑戰是什么呢?一是虛擬金融游離于金融監管領域之外,虛擬金融是否可能規模化;二是虛擬貨幣是否可能成為數字資產一般的等價物,成為市場通行的金融工具;三是算法和算力是否可能取代中介,是否可能構成數字金融市場的定價權;【9】
分布式商業模式未來可能引起的顛覆性變化:一是所有的商業中介、信任中介、信用中介都被數學算法所取代,不再需要中心化組織,不再需要中介成本,商業可擴展性變成無限大;二是數字世界的治理機制只是數學算法,不再需要法律,不再需要執法者;三是數字世界需要數字化的記帳方式,數字賬戶、數字貨幣,公有鏈上分布式的應用以虛擬貨幣或者通證發行作為激勵機制,以此驅動鏈上的經濟活動。【10】
以下是李禮輝演講全文。
大家可以看到,這幾年大數據、云計算、
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科技發展得非常快,它們改變了我們金融服務的模式、金融管理的方式,提高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整個社會的商業模式,正在建立一個新的數字金融業態。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討論兩個跟數字金融相關的話題,第一個是信任機制,第二個是數字貨幣。
一、信任機制
信任形成的傳統模式
我們知道市場經濟下的信任是建立在契約原則的基礎上,信任形成的傳統模式是基于共同的規則,通過可信任的中央節點或者支付平臺來驗證信息、執行規則、積累信任。
信任形成的傳統模式具有明顯的局限性:一是信任需要積累,信用的建立需要較長的周期,信任形成的成本高。二是必須經過可信任的中央節點,小范圍的經濟行為難以成為社會認可的信用記錄,信任可及的范圍比較小。
這幾年,因為我們傳統金融模式的局限性,一方面造成了信用隔離,小微企業融資難一直是我們很想解決又解決不好的問題。另一方面容易產生信任造假的問題,進一步損害了信用環境,扭曲了信用的社會價值。
新的技術,特別是大數據和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正在構建全新的信任機制。接下來,我們看看它們到底做到了什么程度?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