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召: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
區塊鏈一些重大的基礎設施、底層技術基本上是在國外,主要是美國,如BitCoin、Ethereum、EOS、Cosmos、IPFS、Golem、MATRIX、IOTA,以及POW、POS 、DPOS等共識機制,側鏈、子鏈、跨鏈、分層、分片、分區、分布式存儲等技術。中國的
區塊鏈項目主要是應用端,或者是數字資產交易所。不是監管的原因?或者是文化原因?跟語言有沒有關系?你看,在區塊鏈峰會上,所有的PPT都是英文的,計算機的編程語言也是英文的,打上英語文化的烙印,美國的計算機教育比較普及,小孩很早就開始學計算機了。我印象中,
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以前也談到問題,他認為中國區塊鏈的研究和開發相關人才儲備還比較缺乏。
段新星:我覺得不完全跟語言有關,而與整個的學術研究和技術氛圍有關,不僅僅是區塊鏈領域,其他如
人工智能、生物化學、制藥領域,事實上美國都會強一點。區塊鏈誕生時,有非常強烈的自由主義思想氛圍和極客的文化氛圍,而在國內這種氛圍是沒有的。在2008年2009年的時候,有人開玩笑說
比特幣干掉銀行,現在來看比較極端,很有調侃性,但西方的確有極端的純粹的加密自由社區,去做底層的設計。在國內有防護墻,又有監管,谷歌又不能用,各種的信息交流和聯系比較弱,知識的積淀和創新就比較麻煩。區塊鏈離開不了網絡、安全、數據庫以及加密算法,而這些必須有社區長期發展的積淀,比如要改進共識算法,在分布式系統要有一定的積淀,要做加密簽名,需要一些計算機安全、密碼學方面的知識,而這些美國都比較出色,包括你剛才說的那些項目和技術最開始很多都是美國開發出來的,圖靈獎多數是美國人,中國人只有姚期智獲獎(獲獎時其實也是美國人)。但是,由于中國有海量的市場,所以在應用端和商業模式端的創新比較多,在區塊鏈領域,全球大的礦機、礦池,錢包,數字資產交易所基本在中國,中國的商業模式做得很好,這跟中國出現阿里、騰訊模式是一個道理。在區塊鏈領域,中國其實也有一些技術類項目不錯,排在全球前50,比如說小蟻(NEO)、比原(bytom)、量子鏈(Qtum)等。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