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召:你剛才說
區塊鏈是什么還遠未成形,在9月10的
上海區塊鏈國際周技術開放日上,一位嘉賓說,2018年的區塊鏈發展階段僅僅相當于1995年的互聯網。9月12日,肖風博士在萬向區塊鏈峰會總結發言時提到區塊鏈的一些新趨勢,比如區塊鏈與
人工智能的融合,其實我覺得有一個更為迫切的融合,就是區塊鏈與
物聯網的融合。很多人認識到,區塊鏈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比如信任問題,鏈上的不可篡改不能解決鏈下作假問題,很多區塊鏈宣稱的溯源其實是物聯網要解決的問題,比特世界和物質世界如何對接?
token系統如何映射實體經濟的價值?都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
段新星:有可能的,因為物聯網之間,尤其是物聯網智能設備之間,進行支付、結算、清算,可能不會采用傳統的法幣,人民幣、美元,從銀行走一圈,可能是某一種電子貨幣和電子通證的形式。區塊鏈有一個特點是協同,在物聯網上也有可能實現,怎樣在各個節點之間協同,完成一個任務,也是比較有意思的話題。
李召:有很多做區塊鏈溯源的項目,雖然區塊鏈上可以追蹤源頭,不可篡改,但是一旦區塊鏈與現實世界聯系,“比特世界”和“原子世界”連接,溯源就不是那么確定了,可能“原子世界”的溯源更多的是物聯網的任務。
段新星:這個其實是產品和技術的博弈,
區塊鏈技術可能只是溯源中的一部分。比如鏈下的產品檢測,如何保證肉類質量的真實性?區塊鏈可以保證上傳的資料在鏈上不能被篡改,但它究竟對應著現實世界的什么呢?可能還有其他方式來解決鏈上鏈下的連接,區塊鏈只是扮演了其中的一環。區塊鏈驅動的是一些純虛的東西,像
比特幣,
以太坊,純粹數字化的計算或者數字化的現金,用鏈來解決問題很便捷,也比較先實現。一旦涉及到鏈下就會產生問題,比如有200瓶水,我喝完一瓶水后你通過鏈上的材料怎么知道沒有改?鏈上顯示經過檢測,貼了一個好豬肉的標簽,但對應到鏈下可能是一個壞豬肉,這就需要鏈上和鏈下協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