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通證經濟發展環境混亂,落地不確定性大
首先,市場環境混亂。通證經濟對降低交易成本、加速價值實現有著非常美好的遠景,加上對通證項目的監管缺失,很大一批創造者僅把通證經濟作為籌集資金的手段,而不會沉下心思考慮通證經濟的落地問題,也造就了所謂的“割韭菜”風波。
其次,通證經濟落地不確定性大。通證經濟體系的設計是一個多維度的問題,不僅涉及到區塊鏈技術,還涉及到金融、制度設計、博弈論等各個方面。但是,當前通證經濟無論基礎設施還是理論指導都不成熟,通證經濟能否落地以及多久能落地都存在很多不確定性,這無疑會使得投資人的信心不足,投資人對通證經濟項目的態度越發保守。
通證經濟(token Economy)是一種對“通證”(Token)進行管理的經濟。其中,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加密數字貨幣是通證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利用區塊鏈技術防篡改、可追溯以及分布式記賬等特點,實現通證在區塊鏈網絡上資質可驗證、流通可追溯、個人隱私和交易數據安全可保證。其優勢非常明顯,一方面它擴大了產品或服務的供給渠道,另一方面,它可通過去中心化等手段加速價值的落地。圍繞這一類通證,本文選取市值排名前50的通證,分別就其發展現狀和發展模式展開討論。
首先,本文從面向對象,代幣結構,共識機制與發行方式,分配方式四個維度探討通證的發展現狀,得到以下結論:
1. 從數量上來看,支付貨幣類、通用平臺類和行業應用類分布相對均衡,呈現“三足鼎立”的態勢。
2. 從代幣結構上看,以一層代幣為主,多層代幣并行發展。其中,支付貨幣類通證均為一層代幣,二層代幣包括五種代幣,三層代幣有一種。
3. 共識機制和發行方式更加靈活。在共識機制上,從比特幣最早采用的工作證明機制POW逐漸發展到權益證明機制POS和拜占庭容錯機制BFT,到委托權利證明機制DPOS和委托拜占庭容錯機制DBFT,到將各共識機制組合的混合共識機制。在初始發行方式上,根據項目特點、社區經營和技術推廣的需要,除了經典的挖礦釋放外,其他手段被引入到推動通證初期的發展,包括預挖礦、ico眾籌、風投、空投、打賞等。
4. 激勵方式多元化。挖礦獎勵和交易費用節點獎勵依然在當前通證經濟體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別是支付貨幣類通證以及通用平臺類通證。對于應用類平臺通證,在激勵方式上一般會根據通證項目的內容做個性化的調整。
5. 社區治理融入通證經濟體系的建設。特別是對于通用平臺類和應用類通證,社區治理機制在推動通證經濟可持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