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開發一款符合用戶需求的工業軟件的難度還不是最高的,畢竟這些事情都還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的,是可控的。真正難的是,即使我們開發一款比肩國際大鱷的軟件,用戶憑什么就要用你的軟件替換已經運行在他那里的國外軟件?有人說,我價格可以便宜,性價比高啊。其實,即使你的功能和性能可以比肩大鱷,如果對方決心與你一戰的話,你價格也未必能占了優勢。畢竟,軟件的邊際成本為零,對方想短時間內降價根本沒有壓力。
不能替換舶來品,就別談自主研發!那能替換么?答案是能,雖然有難度,但仍然存在機會。中國工業軟件用戶的應用困局是國際大鱷們留給我們的最后機會。中國用戶的工業軟件效益普遍不高,中國政府為企業在購買國外工業軟件上花去大量的錢,但并沒有換回期望的能力,企業沒有把工業軟件技術變成生產力。
商業的成功并不僅僅是營銷的成功,而在于對中國工業的深刻理解。誰能為工業企業打造適用的解決方案,誰才是真正建立用戶信任的企業。
對比國際先進企業和國內同類企業時,我們發現,工業軟件在國內企業的開發深度和使用效果遠未達到預期。其實,國內企業和國際標桿企業的工業軟件條件差別并不大。但工業軟件的命運卻有天壤之別,到底是為什么?我們以仿真為例,來探究其中的原因,并找出解決方案。
在企業調研時,多家企業講了同一個怪現象:中國企業多數都在做“假仿真”,我們把這個現象稱為“大拿迷局”。這其實是企業關于仿真的一系列誤區造成的。這些誤區導致中國企業每年花費大量經費采購的仿真軟件沒有成為真正的設計手段。但企業也并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提升仿真應用效益。
這個曾經令人痛心疾首的問題,現在卻很有意思地演變成了我們的機會!誰能改變這個現狀,誰將擁有中國仿真的下一代機會。買仿真不是買軟件硬件,而是希望買到研發能力。只要能幫助用戶他提升的研發生產力,他并不會在乎用的是什么軟件。中國自主仿真若想成功,只能瞄準這一訴求:賦能企業仿真。通過解決中國企業仿真應用實效不高的問題,逐步實現自主軟件的替換。
憑什么賦能企業?我們的法寶就是《企業仿真體系建設方法論》。該方法論體系是一套幫助企業建立仿真能力的體系,所以也可稱為“仿真賦能體系”,是根植于安世亞太的
北京市綜合仿真實驗室的研究成果。
我們把這套策略稱為“賦能開道”。賦能開道策略的核心思想是:用戶以前的軟件采購經費的一部分轉變為能力建設經費,用于企業的仿真體系建設。我們利用仿真體系建設方法論,孵化一批中國咨詢服務公司,持之以恒地幫助企業建立仿真能力體系。中國的仿真技術公司今后的發展目標不是銷售國外的軟件,而是發展一種咨詢能力,可以幫助企業進行仿真體系建設。
我們相信,以上的思路、方法和路線,很大程度上適用于其他工業軟件,只需稍加改變,也許就成為一條你的軟件實現國產替換的通路。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