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工業軟件確實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中國企業在用國際先進軟件。如果想做替換,你是不是必須得趕上甚至優于人家呀?這個過程,在我們國家稱為“對標”。中國社會喜歡“對標”,不是一般的喜歡,而是特別喜歡!每做一件事,一定要先找一個先進“標桿”,然后找差距、定目標、定計劃,最后大干快上!工業軟件界也是如此。
對于工業軟件,多數人一直忽略了一個核心問題:我們真的需要做出大鱷們一樣厲害的軟件么?
我們經常講對標,到底應該對什么標?現在每天講突破“卡脖子”困局,講國產替代,于是,就想當然地對標國際先進軟件。其實,我不反對“對標”,問題是你應該對哪個標?想對標別人先進的現在,那你需要先問問,你有沒有別人現在的基礎、環境和條件?我也倡導對標,但我主張:先掂量好自己,去對標人家當初和你相似條件下的樣子,而不是你的基礎、環境和條件不可企及的今天。
這些年,我們天天在用戶現場觀察,發現國際先進的工業軟件在用戶那里經常使用的功能非常有限。初期我們認為是用戶水平太低,也有人說是軟件不好用,但最后我們悟到,是中國工業水平所限。中國航天行業是中國最具正向設計特征的行業,是完全自主發展起來的,所以與國際同行具有可比性。人類60年前登上了月球,而我們仍在追趕,這差不多就能丈量出我們工業和科技水平的整體差距。
國際軟件的確先進,但那是根據產出國的工業水平的需求來開發的。一個國家的工業軟件水平是與這個國家的工業和科技水平相匹配的,印度就是個力證。印度是有名的軟件產業發達的國家,產業收入高、人才多,但并沒有出現全球知名和強大的工業軟件,就是因為工業水平不高,而不是軟件能力不夠。美國工業軟件之所以強大,不是因為美國工業軟件人聰明勤奮,而是美國工業和科技水平高。中國的工業水平沒那么高,對工業軟件的需求必然不高。換句話說,我們每年花了很多錢買高水平國外軟件,大部分功能其實購買后閑置,這無疑是采購經費的浪費。
所以,我們對標,其實應該對標本國工業企業的“剛需”,而不是對標國際先進軟件。我們的工業水平不高,對工業軟件的需求也不高。盲目對標國際軟件,只會浪費時間和經費,開發本國用戶并不需要的功能,用戶真正需要的功能反倒做不到位。開發那么強大的工業軟件既不可能,也沒必要,甚至是一種浪費,至少性價比不高。
今日之對標國際,恰如昔日之彎道超車。先驅是領先于真實需求(剛需)一到兩步,先烈則是領先太多。如果與國外先進軟件對標,只有那些先烈才能及格或達標,難道我們要鼓勵大家當先烈么?
當我們悟到這個的時候,才發現,我們只需要做出國際先進軟件的40%的功能即可滿足中國剛需。甚至對于應用不深的大企業或者尚未采納工業軟件技術的中小企業,這些功能已經綽綽有余。從這個角度講,我們過去所積累的技術積淀已經超過了需要開發的軟件。所以,我經常說我們做自主工業軟件的自信是有科學依據的,并不是完全靠情懷和豪情。在國際工業軟件的珠峰面前,我們仍然覺得可以一戰的原因就在于此。
但也不要過于樂觀,搞清楚剛需到底是什么,卻不是吹氣就能來的。到底是這40%還是那40%,則需要在用戶現場摸爬滾打,實地考察。這也正是筆者所在團隊的專家們的優勢所在。這么多年,看似我們是在擺弄國外軟件,但積累的卻是對國內用戶的真實剛需的全面了解。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