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2009 年
比特幣誕生以來,上千種非主權加密
數字貨幣以不同的功能及特征出現在
區塊鏈世界,它們當中不乏功能性強大、圖靈完備的
以太坊,也有錨定美元價格的穩定幣——泰達幣(USDT)等。而作為非主權政府或中央銀行發行的比特幣之所以能被人們持有及流通, 主要源于信任。
信用貨幣的價值來自信任、持有和流通,流通又是基于對其價值的信任,因此,信任是第一要素。從終極價值和購買力角度來看,比特幣與國家信用貨幣很相似,其價值完全取決于人民對它的信任。美元上寫著“我們以上帝的名義,相信美元的價值”也完全適用于比特幣。
20 世紀初,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在《貨幣的非國家化》(Denationalization of Money) 中第一次完整論述了一種非主權貨幣的構想:廢除中央銀行制度,允許私人發行貨幣,并自由競爭,這個競爭過程將會發現最好的貨幣。
比特幣等非主權加密數字貨幣符合哈耶克對于非主權貨幣的設置,擁有不受強大的政府干預的特點,因此,在一定時期內受到大多數人的追捧。但值得一提的是也正因為非主權加密數字貨幣沒有政府信用的背書,其貨幣屬性較差,甚至在某些國家被禁止流通和使用。
非主權加密數字貨幣在合規性、合法使用范圍及可流通的地域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目前,它的信用價值沒有得到世界的廣泛認可,因此,它不算真正意義上的貨幣,更準確地說是在特定場合充當貨幣的商品。
在實踐中,目前比特幣幣值劇烈波動正是由于它的使用范圍和影響力不夠大, 投機者容易操縱和炒作它,其內生性的約束力還不能充分顯現 。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