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氣候治理已進入全面落實《巴黎協定》的實施階段,但隨著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愈發復雜和嚴峻,全球氣候治理進程所面臨的阻力和分歧也逐漸增強,各國在氣候目標、氣候資金等問題上仍存在諸多競爭與博弈,在推進氣候合作上的積極態度和互信程度也在逐步降低
上半年全球企業使用的碳信用數量下降了6%,這是至少七年來的首次下降。咨詢公司Ecosystem Marketplace的數據則顯示,同期跌幅更大,達到了8%,兩個提供商的數據都聲稱可以追溯和更新
生物質能碳捕集與封存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簡稱BECCS ,將生物質能與碳捕集封存技術相結合,對生物質燃燒或轉化過程中產生的 CO2 進行捕集和封存,實現負碳排放,是支撐電力行業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技術之一
最初是碳交易,做期貨,不少人實現財富自由。隨后,人才進入新能源、新材料等相關行業。2020年,我國正式提出“3060”雙碳目標,二氧化碳的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對各行各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碳排放測算正是可以反映高質量發展水平的一大數據體現,而數據和技術則是發展綠色低碳的兩大重要抓手。而對于產業園區來說,除了可以發展既有產業的綠色化,也可以考慮綠色化發展,綠色低碳技術還有很多待開發的空間
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數字經濟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
對全省海洋碳匯生態系統實施動態監測評估,掌握海洋碳匯生態系統“家底”及其變化趨勢,構建海洋碳匯基礎數據庫,建設海洋碳匯數智化應用場景,建立覆蓋全省海域的業務化海洋碳匯調查監測評估體系,讓藍碳成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實現海陸“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有
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涉及面廣、頭緒眾多,如何把握關鍵、找準重點,從而以點帶面形成突破,十分考驗政策設計者謀篇布局的能力。《方案》明確提出了兩個篩選項目的原則:從領域上講,聚焦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全鏈條推進源頭減碳
近期我國碳市場預期向好,市場情緒更加積極,對碳價格產生了正向影響。從長期來看,在“雙碳”工作有序推進、全國碳市場進一步完善擴容、CCER市場穩定起步的前提下,碳市場交易量、成交價都很有可能實現進一步增長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碳排放量與其經濟發展程度密切相關。在經濟發展初期,許多國家的產業結構通常以能源密集型和碳密集型產業為主導,例如重工業、石化工業等。這些產業對能源的需求較大,使用的能源往往是高碳的化石燃料,如煤炭和石油
減少碳排放所涉及的成本和收益往往不對稱,且難以相互匹配。減少碳排放往往需要付出包括投資清潔能源技術、能源效率改進和減排措施等方面的成本。這些成本通常由減排的國家、企業或個人承擔。然而,減少碳排放所帶來的經濟收益往往不是直接且明顯的
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制本質上是一種碳抵消機制,該機制運行的核心要義在于允許相關機構、企業、團體和個人通過購買項目產生的核證減排量(CCER)抵消其自身碳排放量。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指引下,如何更好發揮該機制抵消功能,成為重啟該機制首先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