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面臨著嚴峻的環境挑戰,氣候變化、資源枯竭、生態失衡等問題日益凸顯。作為擁有眾多發展中國家的亞洲,我們不能袖手旁觀,必須采取行動,為未來創造一個可持續的發展環境。”近日,在2023年服貿會第二屆亞洲碳中和產業發展論壇上
洪澇、干旱、臺風、動物瀕危、海平面侵蝕居住地,突發氣候危機愈發密集與暴力,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也愈發成為全球共識。目前,已有173個經濟體為全球溫室氣體凈排放的目標而制定了自身的凈零計劃表。“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則是中國的承諾
中國碳市場建設始于試點碳市場。2011年10月,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關于“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要求,中國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兩省五市,分別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并于2013年-2014年陸續開市。2016年9月,福建省成為
碳配額是指按規定必須完成的溫室氣體減排指標。碳配額交易的實質,就是在一個原本是自由排放的領域,通過對排放上限的封頂,從而把不受約束的排放權,人為地改造成一種稀缺的配額的過程。
當前,為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氣候科技領域創新舉措不斷涌現。針對氣候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的初創企業在多國蓬勃興起,并受到風投資金青睞。分析人士表示,氣候科技初創企業的快速壯大,既受益于低碳轉型的市場需求,也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引導
目前碳市場運行面臨較多具體問題,如,部分嚴重虧損企業銀行賬戶已被凍結,導致其無法交易履約;一些應納未納企業的補入,沒有明確途徑和方式。
為降低配額缺口較大的重點排放單位履約負擔,配額分配方案設置了配額履約缺口上限20%的相關規定。據調研,在第一個履約周期中,幾乎沒有發電企業達到該機制的觸發條件。
核算指南要求過嚴過細,很多要求超出了電力企業日常生產數據管理的規范要求,增加了企業管理環節和管理成本,但并沒有明顯增加企業監測數據的準確度。
與歐美電廠來煤穩定且運行期內基本采用設計煤種的情況不同,我國燃煤電廠燃燒混煤是常態。配煤比例不同,煤質隨之發生變化。企業按相關標準要求進行取樣、制樣、混樣、檢驗等,燃煤的日綜合煤樣、月縮分煤樣得出的檢驗結果仍然是對實際碳含量的統計推斷。
在我國“雙碳”政策實施推動下,各類綠色新職業近年不斷涌現。作為統計核算區域、企事業單位及產品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的專業人員,“碳排放管理員”在2022年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包括但不限于碳排放監測員、碳排放核算員、碳排放交易員、碳排放咨詢員等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