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服貿會“碳中和行動與企業ESG創新”論壇如期舉辦。會議上,北京綠色交易所副董事長梅德文對當前中國自愿碳市場的現狀及未來提出自己的見解。在他看來,“未來中國碳市場若金融化后,以其70億-80億噸配額來看,年交易額有望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
碳排放配額履約是指重點排放單位通過自身減排、購買配額等方式抵消自身碳排放,并根據實際排放量及國家核發配額情況完成履約清繳。黃河公司三家火電單位自2020年納入重點排放名單以來,已完成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2019年、2020年)碳配額履約
2023服貿會期間,在9月5日下午舉辦的“碳中和行動與企業ESG創新論壇”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北京融智企業社會責任研究院聯合發布了《中國上市公司ESG研究報告(2023)》藍皮書。對中國上市公司2021~2022年度ESG表現進行多角
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交易證書被視為企業生產綠色電力的“電子身份證”,是二十多年來國際上推動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納水平、促進綠色清潔低碳消費的通行做法。雖然綠證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核發機構、交易范圍、價格機制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
加強食品產業碳排放的監測、核算、報告和核查體系建設,完善監測指標、關鍵參數,探索構建食品產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開展消費者引導,培養消費者的低碳消費意識,使綠色消費理念深入人心
這是國內首份成體系、覆蓋面廣、實用性強的互聯網閑置物品交易及互聯網回收減排量評估的團體標準。基于兩大團標中提出的減排量計算方法學,消費者通過互聯網平臺買賣閑置物品可減少的碳排放量,以及參與互聯網回收可減少的碳排放量也有了具體的計算標準
近日,在2023中國國際服務貿易會成果發布會上,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批準發布了兩項團體標準《基于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量評估技術規范 互聯網平臺閑置物品交易通用要求》和《基于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量評估技術規范 循環經濟領域資源化過程 互聯網平臺廢棄產品回收》
碳市場以碳排放權為標的資產進行交易,是比較典型的權證市場,有較強的金融屬性。因此,發展碳金融對建好碳市場至關重要。在“雙碳”目標下,金融機構今年以來頻頻發力碳金融,與“碳”掛鉤的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體系不斷涌現。
碳排放權制度作為削減溫室氣體排放制度中的重要制度安排,旨在發揮私主體在參與溫室氣體減排方面的積極性,以總量控制交易的模式降低減排成本、提高減排效率。然而,對于集行政主導、交易機制、公益維護等不同要素于一體的碳排放權制度而言
9月5日,深圳正式發布全國首單紅樹林保護碳匯拍賣公告。根據拍賣公告,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第一監測期(2010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碳匯總量共38745.44噸)內的3875噸紅樹林保護碳匯量將于9月26日下午3時公開拍賣,拍賣起始單價183元/噸,競買保證金36萬元整
隨著第二個履約期臨近,全國碳市場量價齊升。上周,全國碳市場CEA(碳排放配額)總成交量646.11萬噸,總成交額約4.07億元,綜合價格收盤價為68.43元,較去年年底的累計漲幅約25%。與此同時,首屆全國碳市場模擬交易大賽正如火如荼
8月28日,山東港口牽頭,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遼寧港口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船級社質量認證有限公司等多個單位參與編制的團體標準《近零碳港區建設技術要求》,由中國航海學會正式發布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