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區塊鏈技術理念的興起
在2014年,人們開始認識到比特幣的基礎架構和底層技術——區塊鏈(blockchain),其廣泛和深刻的運用前景將帶來巨大的創新機會和社會變革。實際上,人們早先對比特幣技術理念和架構技術的理解就已經包括對區塊鏈意義的基本認識,但大多是從比特幣本身的發展應用角度來討論。
2014年5月,知名風投機構Union Square Ventures的創始人在一次公開的訪談中表示:比特幣協議的衍生品(區塊鏈)很可能在網絡驗證方面的關鍵領域會有更深遠的影響。該談話是較早出現在公開報道中的關于對區塊鏈技術應用前景的觀點,至2014年年底,對區塊鏈技術的評論和觀點逐漸在媒體上增多。
當比特幣的貨幣屬性引起巨大爭議和各國央行警惕關注的時候,區塊鏈技術恰到好處地成為社會各方的可以接受的對象,原有的產業群體也逐漸形成兩大類:主要關注區塊鏈技術的“鏈圈”和關注數字貨幣的“幣圈”。然而,這兩大群體有時也不那么涇渭分明:在隨后的發展過程中,區塊鏈技術被進一步細分為公有鏈、聯盟鏈和私有鏈,專注公有鏈的團隊必定會涉及數字貨幣領域的問題,在搭建區塊鏈網絡時需要設計公有鏈的經濟模型和組建社區,而專注聯盟鏈開發的團隊則不存在該問題。


2.3. 第三階段:石破天驚,鴻飛霜降(2016.8—今)
時間來到2016年7月,以比特幣第二次減產為標志,比特幣進入第三個階段。在上一階段中,以Ethereum(以太坊)為代表的新型眾籌融資模式開始出現,并在第三階段中隨著以太坊主網的上線和ERC20合約的開發而逐漸走向成熟——在2017年春季,這種首次代幣募集發行(ico)的模式開始興起,具體而言,投資者用手中的比特幣(btc)或以太坊(ETH)投資一個區塊鏈創業項目,并從中獲得初始產生的加密數字貨幣作為回報。
根據安永公司2018年1月的報告顯示,全球通過發行代幣融資的規模從2016年第一季度的2千萬美元迅速增長到2017年第三季度的41.8億美元,從2017年第三季度開始超過區塊鏈VC投資規模。這表明有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通過發行代幣而非選擇傳統的股權投資渠道進行融資。根據icodata的數據,項目數量從2014年的2個迅速增長到2017年的873個。
從以上數據可知,ICO融資模式在2017年迅速崛起,新的融資模式對比特幣帶來了新的關注熱度和巨大的市場需求。至此,比特幣開啟了第三輪牛市。


2017年8月后,隨著比特幣硬分叉的結束,市場信心得以恢復,結束了比特幣價格在7月震蕩的局面,重新進入上升通道。與此同時,ICO融資模式在市場上炙手可熱,驚人的投資收益背后帶來各種市場亂象,投機風氣盛行。為維護社會經濟和金融秩序,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發布的《關于防范代帀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并要求國內的數字貨幣交易所于10月底全部關閉。與2013年的比特幣暴漲所不同,上一輪比特幣牛市的主力推動者是中國居民,在2018年比特幣市場的上漲動力來源于在全球ICO融資模式的興起,由于境外ICO活動仍正常進行,所以中國境內的監管風波僅給市場帶來了短暫的下跌,
時間進入10月,比特幣長達半年的牛市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入場,比特幣開始進入“瘋牛”階段,資金的涌入使比特幣的價格漲幅每日可高達幾千美元,市場投機泡沫的信號明顯,到12月17日,比特幣站到了歷史最高點——19,565美元。
2017年,比特幣的全年漲幅達到1700%,巨額的投資收益再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因此出現了本文開始的一幕:眾多區塊鏈媒體如雨后春筍般出現,A股市場開始出現“區塊鏈”概念股,創投圈則興起了“All In Blockchain”,第二次區塊鏈創業熱潮正式開始。
然而在2018年1月末,隨著市場增量資金增長的放緩,比特幣價格開始崩盤,進入衰退階段;而到2018年6月,部分區塊鏈項目團隊資金出現困難,市場寒冬初現。從2017年的“石破天驚”到當前的“鴻飛霜降”,比特幣只是處于正常的商業周期中。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