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早餐:“走出去引進來”是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最重要的方式。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在海外發展業務也已經作為佼佼者,聯想此前卻站在風口浪尖之上,對中國的跨國企業,很多人發出了一個聲音,好像是“走出去回不來”的這種擔憂。那么您覺著為什么會發生這種聲音?第二就是我們到底要不要走出去?第三,我們到底以什么方式走出去?
邵宇: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走出去,你去哪里?比如,地緣上選擇,去一帶一路就是稍微窮一點的國家,還是去歐美比較發達的國家。走出去,你干嘛?做產能投資、綠地投資、還是去購買一些資產。這樣一區分,我覺得這個問題就很清楚了。
如果去發達國家,主要的是買一些核心資產和房地產,也可能買一些技術,但前提是能買得到。在不發達國家,可能投的是產能,需要的可能是資源和市場。所以我們覺得要去權衡,有時候為了全球配置,可能要布置一些海外的資產,包括新興市場的資產,或者發達經濟體的資產,它可能是有一個避險或者是一個組合的效果。
最近這段時間大家看到了很多大型財團在海外有很多的項目,它可能不是買的我們特別想要的技術,而是買了一些房地產或者一些
金融資產,目前這種投資相對來說國家管得比較嚴格。如果是去獲得市場、優質的技術、資源等,國家相對來說比較鼓勵。比如,在一帶一路國家投一家廠,或者是去投一個礦山、水電站,相對來說比較支持。
為什么要走出去?走出去其實就是新一代的全球化。以前我們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很簡單,就是把美國或者歐洲最先進的技術和資本帶進中國。然后開了很多公司,開始生產。為什么要在這生產?因為中國的土地跟勞動力比較便宜,然后把這個東西賣到全球去,它可能是跨國公司的商品,但它就Made in China了。蘋果就很明顯,設計在加利福尼亞州,最后是由中國完成組裝,這是很典型的一個例子。
中國想重復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國到周邊的國家去找這些資源、市場跟人口紅利。如果把前端的技術跟資本控制在手里,對整個的全球化過程就比較有把握一點,這就是我稱之為叫做全球化4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相對來說,決策者是比較支持的。因為這是為了中國長遠考慮,當我們人口紅利已經消失了以后,周邊還有印尼、越南、印度那么多人。在機器人取得突破性進展之前,我們覺得對人口紅利的利用、使用和新的市場的發掘,就如同復制中國的成功經驗,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在這里能夠賺到更多的機會。
舉個例子,日本在海外特別是東南亞投了很多的錢,所以日本在海外的營收超過它在國內的營收,因為國內老齡化沒有那么大的市場,所以我們說它通過海外的投資又重新再造了一個日本,所以它GNP比GDP要大很多。中國也想做到這一點。當我們沒有人口紅利的時候,我們想到別人那去弄點錢、弄點資源來形成一個新的循環。
當然這也取決于人民幣國際化能走到什么程度,這是一盤很大的棋,現在正在一個進展過程中。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