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早餐:我國一直是追求區域發展平衡的,您的新書《預見未來》中也提到,深度城市化是新三駕馬車之一,另外兩架馬車一個是消費升級,一個是一帶一路,但是從世界發達經濟體成功的經驗看,凡是成功的城市群區域往往會聚集大量的資源,形成單邊流入趨勢。我們想知道您提到的深度城市化,只針對聚焦于長三角和珠三角的深度城市化,還是范圍更加廣的深度城市化?
邵宇:我們以前一直在爭論一個問題,就是區域之間是不是要完全平衡的發展。應該去做鄉村農村的小城鎮投資,還是說集中在超級城市。慢慢其實已經有一些答案。我們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人流、物資、資金肯定是集中在一些核心的節點的城市跟城市群,所以發展城鎮小城鎮以及跟超大城市結合在一塊,最終形成新一代的城市群的戰略。
為什么把它稱之為深度城市化,不叫做一個純的城市群戰略。因為以前的城市化我們是這樣做的,基本上采用的是一種新城的模式。比如,
上海浦東新區在30年前都是一片農地。怎么樣去做新城化(城市化1.0狀態),其實很簡單,過江隧道修過去,把地鐵通過去,然后把市政府、區政府遷在那,這不就有人氣了。然后搞一個工業園,比如金橋加工區,然后賣地,連陽就賣起來了,這就運營城市了。它的核心邏輯是土地城市化。需要土地,吸引更多外來人口入住,這就完成了一個城市化,叫做新城模式。
然而,它也有很多的后遺癥,我一直提到它最大的一個后遺癥就是春運,春運是我們這個星球上的規模最大的哺乳動物的遷徙。但這不是從古到今都有的,就是90年代允許大家去南部去沿海打工的時候,才會有的現象。
為什么稱之為深度城市化?因為在這過程中有2億的農民工,其實就是來回的折騰。如果是深度城市化,我希望在未來的一些核心的城市群里,讓這些人真正能夠安居樂業下來。那么再加上大概1.5億人口,也就是說最終所謂深度城市化,除了原有已經在城市群5億人口,可能在未來15到20年里有3.5億人口,就是來回倒騰這些人,能夠真正的生活在這些超級城市群里,這就是深度城市化,而且我們覺得這可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特別終極的動力。
但是我們要提醒一點,他們跟第一批落戶在城市這5億人口還不太一樣,購買力可能沒那么強,因為很多都是農民工。比如我們路上遇到的,像快遞小哥,他要能在上海或者一線城市體面的生活,需要更多的人力資源的投入。怎么樣為他們提供體面的工作,體面的居住環境以及可持續的公共服務的條件才真的是深度城市化要做的。
而當他們能夠幸福快樂地生活在城市群里,中國就成為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奇跡!
財經早餐:所以說深度城市化不僅僅是表面上硬件,還是要軟件能融入進來。
邵宇:沒錯,要制度的變化以及以人為本的城市化。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