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歐洲,到北美,全球高溫紀錄報告在7月頻頻刷新。7月16日至19日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約翰·克里訪華,氣候治理問題再度牽動全球神經。未來氣溫還會不斷上升嗎?中國應對氣候挑戰的“零碳”之路走向何處?全球應怎樣共同走向可持續發展?
綠電交易相當于電力捆綁綠證銷售,證電合一。購買綠電你可以獲得電力的使用權,還能獲得綠色電力消費憑證+綠證。在北京、天津等有政策支持的地方,控排企業可以通過購買綠電直接抵消范圍二的碳排放,但如果僅綠證則不行
倡導做好學習把準政策要求、開展能力建設活動、促進項目開發儲備、積極參與市場交易、引導減排量消納、審慎創新金融產品、培育各類市場主體、強化協同聯動合作、提升市場監管能力、主動防范相關風險等10個方面工作,深挖碳資產潛力,切實將資源稟賦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
“胡蘿卜”怎么給?易綱表示,如央行以一個低息(1.75%的利息)給商業銀行提供再貸款。商業銀行收到再貸款后,必須對碳減排的相關項目進行支持,同時要承擔向社會披露一些信息的義務。碳排放具有很強烈的外部性,在于排碳的這些人沒有付出應該付的價格,所以應該有一個碳價或碳稅
“十四五”期間,應在先期納入發電行業的基礎上逐步擴大覆蓋范圍,通過全國碳市場發現符合我國實際的碳價格水平,綜合反映出電力、鋼鐵等重點排放行業減排成本等因素影響,奠定我國碳價格基礎,為相關國際碳交易合作提供支撐。考慮到全國碳市場履約
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123.0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的溫室氣體吸收匯為11.5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全國碳匯量約占碳排放量的九分之一,距實現碳中和愿景任重道遠。雖然近年來我國在植樹造林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十四五”時期作為實現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的“上半場”,對提前疏解能源轉型壓力、加快形成系統變革慣性、打牢夯實氣候治理基礎,推進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整體發展至關重要。“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的落實情況,將成為實現2035年美麗中國建設目標
中國是全球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的重要貢獻者。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2年,全球綠色低碳技術發明專利授權量累計達55.8萬件,其中,中國專利權人獲得授權17.8萬件,占比達31.9%,年均增速達12.5%,明顯高于全球2.5%的整體水平
全國碳市場經過兩年的運行,使其從試點走向全國范圍并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作為國家級戰略,減排措施做得好的企業在這個過程中非但不用花錢,可能還會有盈余,糾正了“碳市場就是給企業增加成本”的錯誤觀念
隨著碳市場運營步入正軌,碳配額的發放將逐步收緊,促使參與交易的企業調整能源結構、加快技術進步,有效控制和減少排放。還是希望電力企業,尤其是煤電的企業從長遠角度來看,嚴控新上的煤電項目,加大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加強企業自身的節能、低碳化的改造
力爭今年年內盡早啟動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通過制定實施科學、合理、可操作的制度體系,并采取有力的事中事后監管措施,確保項目具備真實性、唯一性和額外性,確保減排量可測量、可追溯、可核查,維護市場誠信、公平、透明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上線交易,經過近兩年的建設和運行,全國碳市場總體運行平穩,制度規則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提升,配額分配方法不斷優化,價格發現機制作用初步顯現,企業減排意識和合規能力明顯增強,碳排放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