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布《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是立足新發展階段、服務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建設商品要素市場的基本綱領,也為碳交易機制深化發展指明了方向。碳市場是一種新型要素市場,它的歷史相對較短,市場形態還沒有成熟
我國碳市場目前由全國碳交易市場、8個區域碳交易市場和多個減排量交易市場組成。全國碳交易市場方面,全國市場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線交易且順利完成首個周期履約,累計交易量接近2億噸,成為全球最大的碳現貨二級市場之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分配中起決定性作用”。在“雙碳”的大背景下,從長期看“碳”是明顯的稀缺性資源,運用市場機制能夠提升它的配置和使用的效率。從根本上說,“碳”產生于企業的減排行為,企業只有通過減排產生配額盈余或形成
由于碳排放控制的強制性及其對經濟社會廣泛深刻的影響,必須制定一系列法規政策,以平衡經濟發展和強制減排之間的關系。在碳市場機制中,政府按照減排目標規劃,通過排放配額分配、排放核查和清繳履約等措施,實現控制和減少碳排放
自2011年啟動地方碳交易試點,至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啟動上線,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覆蓋排放規模最大的碳市場。經過十余年的持續建設,中國碳市場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基礎設施、初步成型的制度體系、全球最大的配額基數、一定數量的市
近年來,隨著全球碳排放問題的加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推行“碳關稅”政策,留給企業的反應時間也越來越少。因此,企業需要采取積極措施以應對這一挑戰,下面是幾種常見的方法
中國要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大量投資,根據光華管理學院課題組估測,實現碳中和目標所需的投資金額可達250萬億元,分布在未來三、四十年間。“雙碳”目標的實現對于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而言是一個非常深刻而徹底的變革。在新的發展格局中的生產、流...
傳統意義上控制碳排放主要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為主。在實現降低碳排放的過程中“碳中和”是關鍵步驟,指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二氧化碳排放量從而實現零排放零污染的目標。隨著各國陸續接受碳中和概念并著力實現相關目標,碳中和概念下相
2022年8月,生態環境部氣候司李高司長率領幾位處長來碳阻跡調研,雙方也就碳排放因子數據庫的問題展開了詳細討論,也取得了可喜的共識:國家層面將加大力度建設產品碳足跡國家基礎能源數據庫,企業基于基礎數據庫搭建貼近終端的產品或服務的數據庫。這樣政府和企業就都能發揮各自應該發揮的作用,共同為全球碳中和進程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企業計算組織碳排放和產品碳足跡的時候,經常遇到兩個常見問題:一是活動數據對應多個排放因子;二是活動數據壓根沒有對應的排放因子。根據ISO等碳排放計算標準,有一些處理這類問題的基本原則:
英國政府正在為 UK ETS 涵蓋的設施開發一種新的數字系統,以監測、報告和驗證其排放量,該系統將從夏季開始取代現有的 ETSWAP 系統。
代表超過 90% 的英國航空公司和行業的行業聯盟在周一概述了一個路線圖,其中包括技術和效率改進,以及到本世紀中葉減少多達 900 萬噸的碳排放,這將使該行業遵守其凈零排放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