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3》顯示,2022年全球已投運電力儲能規模累計237.2GW,年增長率15%;抽水蓄能累計裝機規模占比首次低于80%,與2021年同期相比下降6.8%;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達45.7GW,年增長率80%,鋰離子電池仍占據絕對主導地位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文版官方網站平臺正式上線,近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文版網站上線,為全球中文用戶提供了更好的氣候變化信息獲取渠道及氣候行動參與平臺。《公約》中文版網站是中國生態環境部與《公約》秘書處合作成果之一
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期間配額分配采取“事后分配”方式,對于配額是否能夠進行跨期結轉等政策不甚明朗,導致企業即使是在有配額盈余的情況下,也會采取觀望態勢,造成市場流動性低,有購買需求的企業買不到配額
減少甲烷排放不僅具有氣候效益,還可能產生重要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這是由于甲烷是優質氣體燃料,被回收后可以作為清潔能源利用;甲烷也是制造合成氣和許多化工產品的重要原料;甲烷還是對流層臭氧的前體物,會引發嚴重的健康問題
在現有技術條件下,人類通過努力可以在2030年前將全球甲烷年排放量在2020年水平基礎上減少45%,相當于每年減少1.8億噸的排放量,此舉將是實現《巴黎協定》1.5攝氏度大氣溫控目標最具經濟性和合理性的措施之一。
《全球甲烷追蹤2022》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能源部門共排放甲烷1.35億噸,其中煤炭行業4200萬噸,占比31.1%;石油行業4100萬噸,占比30.4%;天然氣開采、處理和運輸環節3900萬噸,占比28.9%;生物能源不充分燃燒產生900萬噸,占比6.7%
我國是最大的甲烷排放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二次兩年更新報告》,2014年中國甲烷排放總量為5529.2萬噸(折合11.6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0.4%,比2005年增長了11%。其中煤炭開采、油氣開采等能源
2021年5月,氣候與清潔空氣聯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發布《全球甲烷評估》報告,指出目前全球甲烷排放中有60%與人類活動直接相關。人為甲烷排放中有40%來自農業部門(包括畜牧業以及水稻種植),35%來自能源部門(主要是煤炭、油氣開采等),20%來自廢棄物(垃圾填埋和廢水處理)。
從人類歷史進程看,甲烷并不屬于對氣候影響特別重大的氣體,但在進入工業化社會以后,隨著煤礦開采、天然氣生產、垃圾填埋、飼養牲畜、稻田、生物質燃燒等人為活動,甲烷排放量大幅增長,躍升至排放量第二大的溫室氣體
甲烷是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溫室氣體,對全球變暖的貢獻率約占四分之一。甲烷是一種“短期氣候污染物”,在大氣中的存續時間相對較短(約為12年)。盡管甲烷在大氣中的存續時間較短,排放量也比二氧化碳少,但其全球增溫潛勢(GWP)遠高于二氧化碳。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二次評估報告值,甲烷的全球增溫潛勢在100年的時間框架內是二氧化碳的21倍。
燃氣輪機發電機組分為B級、E級、F級、H級,原理一般是按照燃氣機組進口溫度劃分;對于燃氣電廠,企業可在上述幾類中選擇符合電廠實際情況的機組類型,采用排污許可證載明信息、機組運行規程、銘牌等進行確認,如果有特殊情況...
機組及生產設施信息中的冷卻方式是指汽輪機排汽冷卻方式,不是指發電機的冷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