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
區塊鏈進入到大眾視野,在技術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諸多風險,給各國法律監管帶來了新的挑戰。一方面,眾多創業者摸著石頭過河,在法律風險與技術創新之間不斷尋找平衡,試探邊界。鑒于區塊鏈天然的跨國性質,他們需要了解國際監管形勢,選擇政策最友好的地區推進業務。另一方面,中國尚未出臺針對區塊鏈行業的長效監管機制,亟需借鑒國際監管經驗,避免從業者在未知的恐慌之下遠避海外,喪失技術驅動新經濟發展的機會。
然而,市面上涉及區塊鏈國際法律監管的研究著作極為罕見,基于這樣的考慮,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鄧建鵬前往中國
北京、日本東京、新加坡、美國加州和韓國首爾等地進行調研,最終梳理了14個國家和地區的法律監管政策與實踐,詳細分析和解讀了各國從事區塊鏈相關業務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并給出合規指引和防范應對的建議,于2019年2月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了《區塊鏈國際監管與合規應對》一書,對從業者和監管者都具有非常大的參考價值。
(注:鄧建鵬前往中國北京、日本東京、新加坡、美國加州和韓國首爾幾個國家實地調研,其它國家與地區為聯絡當地監管官員、區塊鏈相關律師與學者、查閱監管當局法規文件完成。)
巴比特記者閱讀全書后,與鄧建鵬教授約了專訪,就書中提到的幾個關鍵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一方面,鄧教授為我們總結了當下國際監管形勢,他表示當下各國監管主要圍繞5個維度展開,具有4個共通點,在他看來,與以往業態不同,區塊鏈像空氣一樣彌散在你我周邊,多中心化的技術特征,使得其往往跨越單一主權國家的監管邊界,當這個產業成為全球化不可阻擋的洪流之后,中國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監管模式。
另一方面,鄧教授依次分析了錢包、交易所、礦機、礦池、公鏈項目方面臨的潛在法律風險,并給出了哪些國家政策環境最具有吸引力,但可能“踩坑”的友情提示。他還表示,STO未來3-5年在中國法律方面,沒有任何生存空間,但在美國、瑞士則可以根據相關規定發行。
以下是采訪全文: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