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發生了
比特幣的第二次分叉。在擴容之爭的時候,我和小伙伴討論,這次擴容之爭兩年時間爭執不下,說明比特幣原生框架可能存在缺陷,無法解決進入主流社會以后涉及到的政治、意識形態等社會問題,基本框架可能需要調整。后來分叉出BCH以后,容量直接擴大到了8M,那么是否還需要去改進系統呢?其實BCH僅僅是解決了這次擴容的問題,整個構架完全沒有任何改變,當系統內部再出現難以調和的分歧的時候,還是會出現分叉等問題。但當時我并沒有公開說這個觀點。
BCH 誕生以后,其治理是比較簡單的,最早比特大陸在分叉過程中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但也不像外界傳言的完全有比特大陸主導,當時支持分叉 BCH 的社區是反對 Core 不擴容的比特幣社區成員自發形成的,包括我,當時在新形成的 BCH 社區沒幾個熟人,都是因為無法接受不擴容而走到一起的。沒有這個自發社區的支持,BCH 只會跟后來的各種分叉幣一樣被人遺忘。
BCH 存活下來之后,社區逐漸擴大,Roger、Gavin 和澳本聰等人加入進來,比特大陸的相對影響力逐漸下降,BCH社區更加去中心化。
但到了 2017 年 8 月初,ABC 團隊公布了 2017 年 11 月 15 號的硬分叉升級之后,澳本聰就開始帶領他的團隊對 ABC 開發團隊、對比特大陸、吳忌寒和楊海坡等人進行攻擊。他認為 BCH 應該從現在的版本回到比特幣早期的 0.1 版本,恢復之前禁用的操作碼,然后取消容量上限,這個系統就能夠完美的運行。他利用了中本聰的聲望,再加上資金和政治運作,實際吸引了大量 BCH 社區成員的支持,并發動了算力大戰,最終以對 BCH 的分叉,即 BSV 誕生而結束。詳情可以看我的文章《 BCH 的戰爭與進化》和《BCH戰爭中的十大誤解》。
比特大陸在這個分叉中受到有組織、系統性的輿論攻擊,但自身對外宣傳較少,輿論上非常被動,以至于在這次分叉之后,還被外界當作是造成行情下跌的罪魁禍首,在 BCH 社區的影響力也有所下降。
上一次分叉是因為擴容之爭,2016 年 7 月份比特幣堵了一年之后才進行的分叉,而這次的分叉不存在根本性的分歧,而是澳本聰宣傳出來的,實際上是一次政治攻擊,利用意識形態來引發社區分化。
我們每個人在參與一個系統的發展時,腦子里面都有兩種傾向。 一種是應該維持以前的規則和秩序,另一種是面臨外部競爭時,我們應該進行調整以適應新的情況。比特幣社區和 BCH 社區也是這樣。在系統演化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人往往更傾向于后一種,而一般的持幣者以及不關心系統發展的人則傾向于前一種。澳本聰的團隊很專業地把 BCH 社區中,乃至社區成員心中的兩種傾向對立起來,把自己塑造成維護中本聰原有規則和秩序的代表,把正在探索如果快速演進提高 BCH 競爭力的一些人描繪為為了私利背離中本聰,危害社區的公敵,這是他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引發一次近乎勢均力敵的社區大戰的關鍵。
算力大戰爆發后,盡管最初的兩三天吳忌寒一方的 ABC 版本在算力上有很大的優勢,但是澳本聰一方威脅說會在至少在兩年的時間里持續發動攻擊。這將導致整個 BCH 系統處在長期的不穩定狀態,對整個 BCH 社區將是致命的打擊。但最終,ABC 版本取得了勝利,因為 ABC 團隊在代碼里面加了重組保護機制,設置 10 個塊的滾動檢查點。這樣一來,如果有人發動 51% 算力攻擊,放出一條超過 10 個塊的攻擊鏈的話,節點是不會認可的。因此,攻擊者不能重組 10 個以上的區塊,交易所就可以放心地接受10個確認,攻擊就沒有效果。
這次算力大戰讓我體會到了社區治理的重要性。它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首先,一個缺乏成熟社區治理模式的去中性化系統如何解決重大分歧?其次,它如何應對社會攻擊?
幾年前我曾設想過,如果有一個更大的經濟組織,動用更雄厚的社會資源,對一個去中心化系統發動攻擊,會怎么樣?當時認為,沒關系,可以放棄這個系統,在建一個。實際情況告訴我們,重建的代價太大了。如果澳本聰對BCH的攻擊成功,重建是很難的。即使是比特幣,如果有一個比澳本聰團隊強大 10 倍的組織展開專業的攻擊,它是否能夠承受得了,也很難說。而且,十倍于澳本聰團隊,并且憎恨比特幣的組織似乎并不難找。所以,我們需要認真考慮去中心化系統的社區治理問題,它不僅要能抵御一般的經濟或算力攻擊,還應該能夠抵御復雜的社會攻擊。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