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分叉,由于擴容引起,其實是個很小的問題,討論了好幾年,一開始很多人都不覺得是個重要的問題,可實際上這最終變成了一個導致分裂的決定性的問題。
之前我們都是從經濟利益上去分析,覺得這個系統是自恰的,沒有這么大的矛盾,而擴容這個事情和任何人的利益都是沒有矛盾的,交易量上漲意味著價格的提升,那就需要擴容,這看起來并沒有什么問題。但是為什么會有人阻止呢?這時候他們考慮的不是經濟原因,主要是無政府主義思想在起作用,他們追求更強的去中心化和抗審查。
核心開發團隊認為隨著擴容的發生,數據量隨之增大,普通人的電腦和帶寬就不足以存儲和同步數據,這樣全節點就會減少,那政府的攻擊就有可能會成功。我認為這個邏輯方式思考的太簡單了,其實他們并沒有太多考慮市場,其實擴容以后,用戶也會增加,那運行全節點的人也會增加,在這里我們就不深入討論。
總之,當時并沒有明顯的經濟利益糾紛。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早期的極客還是更傾向于無政府主義的主張,而忽視了市場的需求。
其實當時反對擴容的人并不多,絕大多數人都是支持擴容的。但是,多數人雖然支持擴容,但是他們更看重 Core 團隊,他們的第一標準是先認同 Core 團隊,然后再是擴容。當 Core 明確拒絕區塊擴容后,只有很少部分社區成員轉向了 BCH,大部分支持擴容的人還是留在了
比特幣。
擴容爭論過程中,為了盡可能不分叉,盡可能達成社區共識,大家還是采用傳統的算力投票來決定,當時有著名的紐約共識和
香港共識,但是因為其實當時的核心開發團隊的影響力非常大,實際上算力并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最后出現的政治局面就是掌握代碼開發權的團隊決定了整個決策,社區的大部分人都更愿意無條件相信這些不拿報酬的開發者。所以第一次分叉的時候就暴露了這個問題,原生的生態并沒有辦法來杜絕開發的中心化,沒有辦法解決政治博弈中最終的決策背離了生態整體利益的問題。
以上就是第一次分叉暴露的問題,首先是意識形態問題,后來反映出政治決策問題。
但是到現在為止,在
區塊鏈的生態里,其實沒有任何專業的政治家來分析這個現象。我是主要是做經濟分析的,研究過一些政治問題,在 2016 年底對第一次分叉的擴容之爭有一個詳盡的分析,分析了技術問題、經濟利益問題、政治斗爭問題、還有意識形態問題,最后得到的結論是,出現根本的理念或路線分歧,應該允許分叉,分叉更能保證系統總體的穩健性,即使某一條條路徑有問題,那另外一個路徑還有成功的可能性,很可能兩種路徑都看到了不同的市場需求,那么兩條路勁都能生存下來,那整個市場會更繁榮。但這種觀點當時理解的人很少,直到兩次分叉之爭以后,才有越來越多的人理解和認同分叉對于去中心化系統的重要性。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