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 BCH 分叉以后,我最關心的問題是去中心化的社區治理問題。前面兩位嘉賓講的非常贊,下面我將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
從
比特幣誕生到今天,已經恰好十年了,中本聰設計的這套基本的經濟和政治構架經過十年的實驗,大概已經可以證明了這套系統的技術和經濟邏輯基本可行。接下來的十年面臨的主要問題將是社區治理問題。從 2017 年的分叉到 2018 年 BCH 的分叉我都深度參與其中,我能深深的感受到,2016 年以后
數字貨幣已經從實驗室的階段(技術完善的階段)到了主流社會的階段,進入到主流社會以后,它擁有了越來越大的經濟規模,觸及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利益,也帶來了很多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所以一定會面臨更多的復雜問題,首先面臨的就是去中心化系統的社會治理問題。
我個人是從 2013 年開始接觸比特幣,到目前為止的六年時間,可以分成兩個階段。
一個階段是2016年以前,我處于一個非常單純的狀態,因為我個人是研究經濟學的,覺得這個機制可以為世界帶來巨大的改變——能帶來真正的自由市場經濟。所以那三年我是非常興奮的,興奮到可以把自己所有的錢都去買比特幣,從6000元買到800元,但即使是這樣,我都沒有懷疑過,我堅信中本聰已經設計好了一套完美體系,我所要做的就是用經濟學原理,用最簡單通俗的語言告訴大家它為什么可行,為什么有前景,所以我寫了大量科普性的文章。
直到 2016 年 7 月的比特幣擁堵事件,給了我一個巨大的沖擊。在那之前我一直認為中本聰設計的系統用去中心化的方式能夠實現自我的不斷完善。但是當擁堵真的發生了,我才開始懷疑,為什么這個系統會擁堵。為什么這個事情對我來說那么重要呢?可能大家還不太理解,因為我以前的邏輯非常清晰,我認為比特幣的結構設計的已經可以適用于一個貨幣體系,當越來越多人去用它的時候,它的穩定性也自然是越來越強的。經濟領域常說的一句話,大而不能倒,當全球的人都在用的時候,它其實很難被殺死,所以之前我也不害怕其他的競爭幣。
今天現場有很多
以太坊社區的朋友,其實在 2016 年之前,我并不看好以太坊,我認為只要比特幣正常發展,以太坊并沒有很多機會。但是 2015 年年底的時候,價格復蘇,我們預測 2016 年會是一個牛市,屆時用戶量大增,比特幣就會成為一個全球不可或缺的經濟基礎設施了。但是當用戶真的大增,交易量上升以后,我們發現,擴容并不容易。所以 2016 年 7 月發生了區塊擁堵以后,我就開始思考,中本聰是不是真的設計了一個完美的不需要我們干預的系統,我開始思考我應該在這個系統里面做些什么來推動這個系統的發展,思考的結果就是深度參與了兩次著名的分叉。
兩次分叉中,我都受到了攻擊。第一次分叉的時候,經常就有人問我,你會寫代碼么?我說不會;這次分叉,別人又問我,你有算力么?我說沒有。大家都覺得我什么都沒有,就不要過多言語,但是我認為我的言語還是有用的。2016年那次分叉的時候,我寫過一篇主張擴容的文章,我提出,一個去中心化的系統要想實現自身演進,分叉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我們回到主題,就是后面一個階段讓我反思自己之前比特幣必勝的簡潔邏輯,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比特幣并不是先天設想好的治理結構,我們需要去思考怎么治理,尤其是2018年這次的分叉,BCH的社區斗爭,也是社區治理問題,引起了整個
區塊鏈圈子的關注,所以大家才開始關注,但其實距離我第一次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已經過去了兩年了。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