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傳統企業實行“鏈改”,可以選擇
聯盟鏈和公有鏈兩條發展方向:選擇聯盟鏈意味著落地更容易,但卻失去了發展通證經濟的可能;而選擇公鏈,技術開發難度比較大,卻能通過發展通證經濟構建社區生態。
目前聯盟鏈只能做到局部上鏈,其性能無法支持行業中更多企業數量的大規模上鏈;更重要的是,在聯盟鏈技術下,單純的鏈+生態已經出現了問題,僅采用生存聯盟鏈技術而不發展通證經濟很難存活下去。
相比來說,擁有社區和通證的公有鏈生態更加完整,商業邏輯也更強大。
然而,公有鏈技術下產生的通證,其屬性是債權、股權,還是支付工具、流通憑證?目前監管層和法律界都還沒有統一的界定標準。通證屬性和使用方式界定不清,導致可能會與現有的監管框架相沖突。這也是選擇公有鏈實行鏈改企業所面臨的最大問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