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應用場景從
金融延展到版權行業,我國也跟隨著海外的腳步。舉例來說,國外的Monegraph、Colu、Blockai等均通過
區塊鏈技術對音樂、數字藝術等版權的定價、授權、交易等環節進行探索。國外起步早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對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較高。
區塊鏈能應用于版權行業還有兩大因素:一是版權涉及權屬問題;二是與權屬相關的重要內容是溯源。“以一件藝術品為例,在它的溯源過程中會形成一種價值鏈。如果來源不清晰,文化產品可能會偏離它真正的價值。”金巍如是分析。
區塊鏈在版權保護中扮演什么角色?目前業內形成的共識是在確權環節,一是能為作品提供權屬證明,二是緩解現行機制下版權或專利申請流程耗時長、效率低下的問題。
具體而言,區塊鏈能夠記錄作品產生的痕跡,當作品被侵權時,上鏈的數據可作為初步證據。過去,編劇們經常把寫好的劇本寄給自己,然后再寄給諸多制片人。郵局的時間戳可以預防劇本被侵權。金巍認為,這屬于私人登記的范圍。
另外,音樂、文字、影視等創作者往往采取到版權局登記的方式來確權。傳統的版權登記方式有兩大痛點,一方面,登記耗時比較長。一般來講,作品的版權登記從申請開始到獲得國家版權局頒發的登記證書需要數周或數月的時間。另一方面,登記需繳費,成本相對較高。據有關資料顯示,以文字作品登記為例,每百字以下約為300元,而一件藝術作品收費或達800元。譬如,一位攝影師每天能拍攝上千張照片,囿于成本,他可能只登記一兩張照片。
據國家版權局公布,2017年,全國著作權登記總量達2747652件,同比增長36.86%。面對數以百億級別的數字內容,傳統的登記制度也難以適應當前海量作品的確權。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