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生態參與角色眾多,但發展也較為參差不齊。為便于進行合規引導和規范化管理,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家網信辦”)發布了《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要求區塊鏈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在提供服務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通過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管理系統填報備案信息。2020年10月,國家網信辦發布第四批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清單,至此,已通過備案的區塊鏈信息服務項目的數量已經達到1015個。
我們對這四批清單進行了統計,分城市來看,
北京市的項目備案數量最多,達到295個;
深圳、
杭州、
上海、廣州、
南京等城市跟隨其后,但數量上與北京市的差距較大。從項目的類型來看,除了區塊鏈底層平臺之外,主要集中在
供應鏈金融、防偽溯源、數據存證、司法仲裁等應用領域。
就目前而言,區塊鏈備案僅是登記,并不代表著監管對其服務的認同。國家網信辦也明確表示,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僅對備案主體所從事的區塊鏈信息服務進行登記,信息由備案主體自行填報,該備案不對具體的主體、產品、業務等承擔法律責任,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將備案結果用于宣傳和其他用途。不過,當備案漸漸走向常態化,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和上市公司已出現在備案名單中,這對規范和強化區塊鏈信息服務安全意識、培育良好的中國區塊鏈產業生態有著重要的啟發和指引作用。
貳.比較優勢篇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